百子建中丸

百子建中丸

BAI ZI JIAN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宋氏女科》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9%
腎經 18%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9%
三焦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子建中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香附,可幫助理氣止痛,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脾胃: 香附還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有助於增進食慾,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

因此,百子建中丸中加入香附,不僅可理氣止痛,更能調和脾胃,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的功效。

百子建中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功效在於溫腎壯陽、固精止遺,適用於治療男性因腎虛導致的各種問題。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艾葉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藥材。根據中醫理論,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作用。對於男性而言,艾葉能夠溫腎陽、祛寒濕,有助於改善因腎陽不足所引發的腰膝酸軟、精神疲憊等症狀。

此外,艾葉還能調節體內氣血運行,增強人體正氣,對於提高男性生育能力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在百子建中丸中加入艾葉,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溫腎壯陽的效果,還能起到固精止遺的作用,對於改善男性因腎虛引起的早泄、滑精等問題有顯著療效。總體來說,艾葉的加入使得百子建中丸的功效更加全面,能夠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百子建中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燥濕化痰,有助於健脾胃,增強脾胃消化功能,從而緩解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二、行氣消脹:砂仁亦具行氣消脹之效,可理氣止痛,緩解胃腸脹氣、腹痛等症狀。在百子建中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消除積滯,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等問題。

百子建中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益氣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熟地黃能補益氣血,起到溫中健脾、止瀉止痛的作用。
  2. 固本培元: 熟地黃能滋補腎陰,固本培元,對於久病體虛、元氣不足者,能起到固本培元、強壯體質的作用。百子建中丸中加入熟地黃,可以有效改善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百子建中丸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腹痛、止瀉: 白芍具有鎮痛、收斂止瀉的功效,能緩解因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百子建中丸針對的是脾胃虛寒、腹痛、腹瀉等病症,白芍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養血柔肝: 白芍能養血柔肝,使氣血運行順暢,改善因肝氣不舒、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等問題。百子建中丸中加入白芍,可起到調和氣血、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

百子建中丸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延胡索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百子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腹脹、食少便溏等症狀。延胡索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2. 配合建中湯溫中補氣: 建中湯為百子建中丸的基礎方,主要功效為溫中補氣、健脾益胃。延胡索加入其中,可協同建中湯溫中補氣,並改善氣血運行,使藥效更為全面。

百子建中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腎氣,止泄瀉: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腎經,具有固腎氣、止泄瀉之效。建中丸以補脾胃為主,但脾虛易導致腎氣不固,出現泄瀉等症。五味子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固護腎氣,防止泄瀉,增強補脾胃的效果。
  2. 斂肺氣,止咳喘:五味子兼入肺經,可斂肺氣、止咳喘。脾胃虛弱,易導致肺氣虛弱,出現咳嗽、氣喘等症。五味子的加入,可起到斂肺氣、止咳喘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百子建中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強腰膝: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腎固精、強腰膝的功效。百子建中丸主治脾腎陽虛,腎氣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等症狀。杜仲可補益腎氣,增強腰膝力量,改善這些症狀。
  2. 助脾健運,益氣生血:杜仲亦可補益脾氣,助脾健運,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益氣生血。百子建中丸中含有補中益氣的藥物,如人參、白朮等,杜仲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益氣生血的效果,進一步改善脾腎陽虛所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百子建中丸中包含阿膠,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阿膠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陰虛血燥引起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百子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阿膠的補血益氣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助消化吸收,緩解症狀。
  2. 固本培元:阿膠性甘平,入肝、腎二經,具有滋陰補血、固本培元的功效。百子建中丸方中含甘草、桂枝等溫補之品,阿膠的加入可平衡溫補之性,防止燥熱,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百子建中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百子建中丸旨在補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固攝中氣: 白朮入脾經,可補脾固氣,防止氣虛下陷。百子建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容易導致中氣下陷,出現腹瀉、脫肛等症狀。白朮的固攝中氣作用,可以防止中氣下陷,鞏固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子建中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婦人久冷,赤白帶下,肚腹疼痛,經水不調,四肢無力,久鮮子息」,此方主要針對女性因下焦虛寒、氣血失調所導致的不孕症與婦科諸疾。方名「建中」暗含溫補中焦、調和氣血之意,「百子」則象徵其助孕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香附:以四製法(童便、酒、泔水、鹽水)炮製,分入肝經、腎經、脾胃,強化疏肝解鬱、理氣調經之效。香附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針對經水不調、氣滯腹痛。

  2. 溫經散寒

    • 大艾葉(米泔浸後煮焙):艾葉苦辛溫,暖宮散寒,祛濕止帶,米泔製減其燥性。
    • 杜仲(酒炒)、砂仁:補腎強腰,溫脾行氣,助陽氣升發以暖下焦。
  3. 養血調經

    • 熟地(酒浸)、白芍滋肝腎之陰,補血斂陰,緩急止痛。
    • 阿膠(炒)補血止血,尤適血虛兼見帶下、經漏者。
  4. 活血通滯

    • 玄胡索活血行氣,專治「肚腹疼痛」;五味子斂肺益腎,固攝下元,防氣血耗散。
  5. 健脾化濕

    • 白朮(麩炒)健脾燥濕,與砂仁、艾葉協力治帶下;肥胖者加陳皮、半夏,針對痰濕阻滯胞宮之不孕。

全方配伍:以香附疏肝為君,艾葉、杜仲溫腎暖宮為臣,熟地、白芍養血為佐,玄胡、砂仁行氣活血為使。諸藥共奏「溫中調經」之效,使氣血得溫而暢,衝任得養而孕。

壬子日製丸:古人取「壬子」為水旺之日,暗合腎主生殖之理;米泔糊丸兼顧脾胃,淡醋湯送服引藥入肝經,增強疏調之效。

此方結合「溫腎暖宮、疏肝健脾、養血活血」三法,標本兼顧,正合「久冷不孕」病機:下焦虛寒→氣血凝滯→衝任失養→經帶胎產失常。透過調和氣血、解除寒凝,創造受孕條件。

傳統服藥法


香附1斤(分作4份:1份童便浸7日,1份酒浸7日,1份泔浸7日,1份鹽水浸7日,各炒香),大艾葉4兩(米泔浸7日,將米泔慢火煮半日,焙乾為末),砂仁5錢,淮熟地(酒浸)3兩,白芍藥3兩,玄胡索1兩5錢,五味子5錢,杜仲(酒炒)1兩,阿膠(炒)1兩5錢,白朮1兩(麩炒)。
如婦人肥胖者,加陳皮、半夏各1兩。
溫中暖臍,調經,開鬱開胃。
上為末,用壬子日好米浴打粳米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丸,空心用淡酣湯送下。服至半月必有孕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子建中丸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體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百子建中丸,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香附1斤(分作4份:1份童便浸7日,1份酒浸7日,1份泔浸7日,1份鹽水浸7日,各炒香),大艾葉4兩(米泔浸7日,將米泔慢火煮半日,焙乾爲末),砂仁5錢,淮熟地(酒浸)3兩,白芍藥3兩,玄胡索1兩5錢,五味子5錢,杜仲(酒炒)1兩,阿膠(炒)1兩5錢,白朮1兩(麸炒)。 主治:溫中暖臍,調經,開鬱開胃。主治:婦人久冷,赤白帶下,肚腹疼痛,經水不調,四肢無力,久鮮子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