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丸

百草丸

BAI C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4%
大腸經 13%
膽經 7%
三焦經 3%
脾經 3%
腎經 3%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草丸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在其組成中包含了百草霜這味藥材。百草霜,又稱為瓦礬或百草灰,是由多種草本植物燒製後所得的灰分,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在百草丸的配方中加入百草霜,主要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以毒攻毒」及「寒者熱之」原則,用來治療因熱毒內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疔瘡、癰腫等皮膚病變。

此外,由於百草霜性質寒涼,能有效清熱解毒,對於內火旺盛所致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亦有良好療效。在組方時搭配其他溫補或清熱藥物,可以達到調和陰陽、平衡體內環境的作用。總體而言,百草丸中的百草霜成分,旨在通過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使患者得以從根本上改善健康狀況。

百草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大腸經。其性寒能清熱,苦能燥濕,且能瀉心火,故可用於治療熱病、濕熱、心火亢盛等症。在百草丸中,黃芩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治療目的。此外,黃芩還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可提升藥方整體效果。

百草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百草丸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而梔子可以有效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炎症。
  2. 降火除煩: 梔子還具有降火除煩之效,可以緩解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心煩失眠、口渴咽乾等症狀。百草丸中的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等也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與梔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

百草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能清心火、降胃火,並能燥濕止瀉,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苦咽乾、腹痛泄瀉、黃疸等,皆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黃連亦可解毒,對於火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亦具一定效果。因此,百草丸中加入黃連,可有效地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目的。

百草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其能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積、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牙齦出血、痔瘡出血等。

2. 疏肝降火解毒:槐花還兼具疏肝解鬱、降火解毒的作用。它能清瀉肝火,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口苦等症狀,並能解毒消腫,治療疔瘡、癰疽等。

總而言之,槐花在百草丸中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以及疏肝降火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百草丸中加入地榆,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百草丸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地榆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輔助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收斂生肌: 地榆亦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百草丸中可能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地榆能協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草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箭痔」,即出血嚴重如箭矢急射之痔疾,屬中醫「腸風下血」範疇。古代醫家認為痔血急劇、色鮮紅者,多因腸胃積熱、迫血妄行所致,或挾風邪侵襲腸絡。百草丸以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為核心,針對熱毒熾盛、血不循經之病機,尤其適用於痔瘡出血量多且急迫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百草霜(4兩)

    • 為灶突煙墨,性溫味辛,傳統用於收澀止血,《本草綱目》載其「止上下諸血」。其炭質特性可吸附止血,且溫性可防全方過於寒涼傷胃。
    • 主導全方止血之效,尤善治下部出血(如便血、痔血),以「急則治標」控制血溢。
  2. 臣藥:黃芩(1兩)、梔子(1兩)、黃連(5錢)

    • 黃芩清上焦肺熱,肺與大腸相表裏,肺熱得清則腸熱自減;梔子瀉三焦火邪,通利水道,使熱從小便出;黃連專瀉心胃之火,心火降則血寧。
    • 三藥協同清泄多臟腑之火,尤解腸道血分熱毒,從源頭抑制「熱迫血妄行」之病機。
  3. 佐藥:槐花(5錢)、地榆(5錢)

    • 槐花涼血止血,偏治腸風便血,《本草正》言其「涼大腸,治痔漏」;地榆酸澀性寒,專入下焦,「止血斷腸風下血」(《藥性論》)。
    • 二者直達病所(大腸痔瘡),既增強清熱涼血之力,又輔助百草霜專攻下部出血,標本兼顧。

全方配伍特點

  • 治法層次:以「止血治標」為先(百草霜),結合「清熱治本」(三黃、梔子),佐以「局部涼血」(槐花、地榆),體現「急緩並行」之思維。
  • 性味平衡:雖多數藥性寒涼,但百草霜溫性可稍制其弊,避免寒凝留瘀。
  • 引經理論:槐花、地榆為大腸出血要藥,引諸藥力下行,針對性強。

推論擴展功效
除主治血箭痔外,此方之理法可延伸於:

  • 熱性血痢(里急後重、便血鮮紅)
  • 鼻衄、齒衄等上部出血(需調整引經藥)
  • 婦女崩漏屬血熱者(酌加阿膠等補血)

總言之,百草丸乃「清澀並用」之劑,通過止血與清熱雙向調節,符合「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之血證治療宗旨。

傳統服藥法


百草霜4兩,黃芩1兩,梔子1兩,黃連5錢,槐花5錢,地榆5錢。
上為末,糊為丸。
每服3錢,清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草丸是一味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百草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流汗顏色淡紅

相同名稱方劑


百草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百草霜4兩,黃芩1兩,梔子1兩,黃連5錢,槐花5錢,地榆5錢。 主治:血箭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