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腸丸
YU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育腸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腸止瀉: 烏梅性酸澀,入肝、脾、肺經,具有斂腸止瀉之效。其酸味可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有助於止瀉。對於因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烏梅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對於因熱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育腸丸中加入烏梅,不僅能緩解腹瀉,還能改善因腹瀉引起的津液耗損。
育腸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育腸丸主要針對腸胃積熱、腹痛腹瀉等症狀,而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炎症,達到止瀉的效果。
- 燥濕止瀉: 黃連還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黃連能夠有效清除腸道濕熱,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進一步控制腹瀉症狀。因此,黃連在育腸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幫助緩解腸胃不適。
育腸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瀉:訶子性澀,味酸,具有收斂腸道、止瀉止痢的功效。對於腸道功能紊亂、腹瀉等症狀,訶子能有效地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緩解腹瀉。
- 清熱解毒:訶子除了收斂止瀉外,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對於一些因熱毒引起的腸道疾病,訶子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育腸丸中加入訶子,是為了綜合利用其收斂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育腸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消化等。其成分中包含罌粟殼,這一成分的選擇有其特殊的藥理作用。罌粟殼具有收斂、鎮痛的效果,可以有效減少腸道蠕動,改善腹瀉及腸道不適的症狀。中醫理論中,腸道健康直接影響整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罌粟殼的添加能夠幫助調節腸道環境,使腸道回到平衡。
此外,罌粟殼也含有一定的鎮靜和安神作用,適合伴隨焦慮、緊張導致的消化問題的患者使用。總的來說,罌粟殼在育腸丸中的添加,不僅有助於達到治療腹瀉的效果,還能舒緩患者的情緒,達到身心雙重調理的效果,這符合中醫“整體調和”的理念。
育腸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藥性。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性,可溫暖脾胃,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此外,肉荳蔻還具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腸胃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腹痛、脹滿等不適。
因此,在育腸丸中加入肉荳蔻,旨在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幫助緩解腸胃不適,改善消化功能。
育腸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促進腸道蠕動: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它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腸道功能紊亂,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腸道蠕動能力,有助於改善便祕等腸道問題。
- 溫陽散寒,改善腸胃寒涼:育腸丸常用於治療腸胃虛寒、腹痛、腹瀉等症,而當歸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能改善腸胃寒涼,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促進消化吸收,提高腸道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育腸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胃虛弱,內挾生冷」所致諸症,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虛寒,兼有濕熱鬱滯。臨床表現涵蓋:
- 泄瀉腹痛:因脾胃運化失職,生冷內停,氣機不通,故腹脹刺痛、裏急後重。
- 下痢赤白膿血:虛寒夾雜濕熱,濕熱傷絡則見赤白痢,久病入絡則化膿血,反映寒熱錯雜之證。
- 病程遷延:「晝夜頻并,經久不癒」提示正氣已虛,邪氣未盡,屬虛實夾雜之慢性痢疾或泄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澀腸止瀉」為主,兼顧「溫中調氣、清熱燥濕」,結構嚴謹:
- 收澀固脫
- 罌粟殼(蜜炙):澀腸止瀉力強,緩解頻繁下痢。
- 訶子皮:收斂肺氣而固大腸,兼能清熱解毒。
- 烏梅肉:酸澀止瀉,生津防燥,並安蛔止痛。
- 溫中行氣
- 肉豆蔻(煨):溫脾胃、散寒濕,澀腸止瀉兼行氣消脹。
- 當歸(酒焙):養血和血,酒製增溫行之力,治「裏急後重」之氣血失調。
- 清熱燥濕
- 黃連:苦寒清腸中濕熱,解毒止痢,制約溫澀藥之燥性,防閉門留寇。
全方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清熱,肉豆蔻溫中,適用於寒熱錯雜之痢疾。
- 標本兼治:罌粟殼、訶子治標止瀉;當歸、肉豆蔻調理脾胃氣血以治本。
- 動靜結合:烏梅、訶子固澀,當歸活血,防過澀致瘀。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不僅止瀉,更能調理腸道氣血。現代視角或適用於:
- 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屬虛寒夾濕熱者。
- 久瀉導致津傷(烏梅生津)、氣血虛弱(當歸補血)之證。
- 小兒虛寒泄瀉(甘草、乾薑湯送服,增強溫中止瀉之效)。
總結
育腸丸通過「溫澀—清熱—調血」三重機制,恢復腸胃運化,體現中醫「通澀有度」的治療智慧,尤適宜虛實夾雜、寒熱並見之久痢久瀉。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1分,黃連(去須)1分,訶子皮半兩,罌粟殼(去蓋筋,蜜炙)半兩,肉豆蔻(包濕紙裹,煨)半兩,當歸(去蘆,酒浸1宿焙)1兩。
實腸胃,進飲食。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飯飲送下。如小兒,作小丸,煎甘草、乾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育腸丸, 出處:《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組成:烏梅肉1分,黃連(去須)1分,訶子皮半兩,罂粟殼(去蓋筋,蜜炙)半兩,肉豆蔻(包濕紙裹,煨)半兩,當歸(去蘆,酒浸1宿焙)1兩。 主治:實腸胃,進飲食。主治:腸胃虛弱,內挾生冷,腹脹泄瀉,時時刺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或變膿血,晝夜頻并,經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