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大棗丸]中,葶藶子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葶藶子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對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問題有一定效果。此外,葶藶子還能幫助調節尿液排出,改善泌尿系統問題。
大棗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 橘皮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消脹、行氣化痰的功效。大棗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腹脹滿悶等症,橘皮的加入可助大棗健脾益氣,協同理氣消脹,緩解腹脹不適。
- 緩解藥性: 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但其甘性較濃,久服易膩滯脾胃。橘皮的加入可起到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的作用,避免大棗過於滋膩,使藥性更為平和,利於脾胃吸收和藥效發揮。
大棗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桔梗性寒,味苦辛,入肺經,能宣肺利咽,化痰止咳。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兩藥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可疏散風熱,又能宣肺止咳,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二、 利氣通絡,消腫止痛: 桔梗具有利氣通絡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局部瘀滯,而大棗則能補益氣血,滋潤臟腑。兩藥合用,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棗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積息贲」,即肺中氣機鬱結,形成有形積塊(類似現代所稱的肺部腫塊或纖維化病變),致使脅下脹滿如杯、日久不癒,伴隨寒熱交作、喘嗽,甚至演變為「肺癰」(化膿性肺病)。其脈象「結澀」,提示氣血瘀滯、津液輸布失常。
該方以「含咽」之法緩釋藥效,使藥力直接作用於咽喉、肺部,兼具局部濡潤與整體調節之功,適用於肺絡瘀阻兼陰液不足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大棗(君藥):
- 《神農本草經》載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具補益中焦、滋養營血之效。
- 此處重用100枚,意在通過甘緩之性濡潤肺燥,緩解喘嗽,並以大劑量「甘以緩急」特性紓解肺絡拘急,佐制杏仁、豉之宣散峻性。
杏仁(臣藥):
- 《傷寒論》常用杏仁宣肺降氣、潤燥通便,「熬」(炒製)後減其毒性,強化止咳平喘之效。
- 與大棗相配,一宣一補,既能開泄肺氣鬱結,又可防宣散過度耗傷肺陰,針對「息贲」之氣逆喘嗽。
豉(佐藥):
- 豉為發酵黑豆,性輕浮,《名醫別錄》言其「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
- 本方取豉之輕宣透散,解表除煩,紓解「灑淅寒熱」之表證;其發酵特性兼能和中化濁,助杏仁開鬱,協大棗調和營衛。
全方配伍特點
- 潤燥相濟:大棗補陰潤肺,杏仁降氣化痰,豉宣散透邪,共奏緩解肺燥兼化痰瘀之效。
- 動靜結合:大棗之「靜」守中養正,杏仁、豉之「動」宣通瘀滯,暗合「通補兼施」之法,針對「脈結澀」之氣血不通。
- 製劑巧思:丸如棗核大含咽,使藥效持續作用於上焦,尤宜久病肺弱不耐峻藥者。
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 滋潤肺絡,緩解燥性咳嗽與氣道痙攣。
- 宣降肺氣,改善氣滯痰瘀所致的胸脅脹滿。
- 輕宣透熱,調和營衛以除寒熱往來。
適用於慢性肺病(如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屬「本虛標實」者,然須辨證屬氣陰兩傷兼痰瘀互結為宜。
傳統服藥法
大棗100枚(去核),杏仁100枚(熬),豉130枚。
豉、杏仁搗令相得,乃納大棗,搗令就和,調丸,如棗核大。
1丸含之,稍咽汁,每日2次。漸增之,常用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宣肺利膈、化痰止咳的功效,但陰虛肺燥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棗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大棗15枚(去核),蓖麻子100粒(去皮)。 主治:耳聾。
大棗丸, 出處:《外科正宗》卷五。 組成:山羊屎、大棗。 主治:瘰癧,風濕熱毒、癰疽等患,日久潰爛,將見內腑者。
大棗丸, 出處:《醫心方》卷九引張仲景方。 組成:大棗100枚(去核),杏仁100枚(熬),豉130枚。 主治:三十年咳。
大棗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葶藶1兩,黃橘皮1兩,桔梗1兩。 主治:肺積息賁,脅下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其脈結澀者。
大棗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 大棗丸(《聖濟總錄》卷一八七。)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組成:大棗4升(蒸熟,去皮核,研膏),熟艾葉(濃煮粳米粥,拌勻焙乾)6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2兩,半夏(薑汁浸1宿,炒)2兩,人參4兩。主治:補脾胃,悅顔色,長肌進食。 。 主治:補脾胃,悅顔色,長肌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