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骨丸

虎頭骨丸

HU TOU G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4%
肝經 13%
脾經 13%
胃經 12%
心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7%
三焦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虎頭骨丸中包含虎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傳統中醫理論: 虎骨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強筋壯骨、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骨折等症。虎頭骨被視為虎骨中最珍貴的部分,其藥效更強。
  2. 歷史淵源: 虎骨入藥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歷史悠久,古籍中記載多種以虎骨為主的方劑。虎頭骨丸正是延續了這種傳統,並借用虎骨的藥用價值來提高藥效。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虎骨的藥用價值也受到了挑戰。其功效缺乏科學證據,而獲取虎骨則需要獵殺老虎,對野生動物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現今虎骨已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易和使用。

虎頭骨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效。虎頭骨丸多用於治療驚癇、癲狂、神志不清等症狀,硃砂可有效鎮壓亢奮的神經,使患者安神定志。
  2. 化瘀止痛: 硃砂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流,緩解瘀血疼痛。虎頭骨丸亦有止痛功效,硃砂的加入能加強此作用,促進組織修復。

然而,硃砂含汞,長期服用會積累毒素,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

虎頭骨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截瘧的功效。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作用。其清熱力強,善於治療熱毒熾盛、瘧疾寒熱往來等症狀。

虎頭骨丸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常山作為其中一味藥物,能夠有效清除瘧疾熱毒,並抑制瘧疾發作。其與其他藥物配合,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頭骨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虎骨性溫熱,具強壯筋骨之效,但其亦具燥烈之性,易傷陰耗血。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虎骨之燥烈,味平能調和藥性,使藥效發揮更平穩,避免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緩急止痛的功效,可減輕虎骨的毒性,並增強其活血化瘀、強筋健骨的功效。甘草還能與虎骨協同作用,增強其對骨骼和肌肉的滋補作用。

虎頭骨丸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牡蠣味甘鹹,性微寒,入心、肝經。其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虎頭骨具有較強的毒性,牡蠣的加入可以起到緩和其毒性,避免過於燥烈,並有助於安神定志,提高藥物安全性。
  2. 清熱解毒:牡蠣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虎頭骨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熱性或毒性的藥材,加入牡蠣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加重患者的病情。

虎頭骨丸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可改善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與虎頭骨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病症。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虎頭骨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痛止癢的功效,但寒性較強,容易損傷陽氣。加入溫性的桂枝,可中和虎頭骨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也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藥效。

虎頭骨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虎頭骨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熱咳、咽喉腫痛、燥熱便祕等症,而知母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平衡藥性。
  2. 配伍協調,增效減毒: 虎頭骨丸中可能存在一些溫燥的藥物,例如川芎、附子等,知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溫燥,減輕副作用。同時,知母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夠協同發揮藥效,增強治療效果。

虎頭骨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是為了其解表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能清熱解表,利濕解毒,對於外感風寒、暑濕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虎頭骨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而淡豆豉的加入,能夠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清熱解表、利濕解毒的作用,進一步緩解風寒濕邪對人體的侵襲,達到治療目的。

虎頭骨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斂,入肺經,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的功效。虎頭骨丸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烏梅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止咳的作用。
  2. 降火生津:烏梅能清熱降火,生津止渴。虎頭骨丸中常含有辛溫燥烈的藥材,烏梅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並有助於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總之,烏梅在虎頭骨丸中的加入,不僅能輔助止咳,還能平衡藥性,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虎頭骨丸中使用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虎頭骨丸主治風寒濕痹,而附子性熱,能溫陽散寒,驅除體內寒邪,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助陽補腎: 附子入腎經,能溫補腎陽,與虎頭骨、川芎等藥材配合,能增強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附子藥性峻烈,需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虎頭骨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考量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其性善於行氣,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脹滿等症狀。虎頭骨丸主治頭風頭痛、眩暈、耳鳴、失眠等症,而肝氣鬱結往往會導致頭部不適,因此加入枳殼可以疏解肝氣,緩解頭風頭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頭骨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虎頭骨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木香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輔助虎骨等藥材發揮其止痛功效。
  2. 燥濕化痰:木香還能燥溼化痰,對於跌打損傷後引起的瘀血腫痛、痰溼阻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虎頭骨丸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瀉火、清熱、通便的作用。虎頭骨丸主治熱毒攻心,心火熾盛,導致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大黃能有效清瀉心火,緩解熱毒對心神的侵犯,達到清心醒神之效。

2. 瀉熱通便: 虎頭骨丸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如川芎、丹參等。這些藥物在活血化瘀的同時,也可能導致瘀血阻滯腸道,引起便祕。大黃能瀉熱通便,幫助排出瘀血,避免便祕的發生,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虎頭骨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虎頭骨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幫助傷口癒合。
  2. 行氣止痛: 桃仁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跌打損傷造成的疼痛,配合虎頭骨等藥物,能起到更佳的止痛效果。

總之,桃仁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活血化瘀,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使虎頭骨丸的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頭骨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痎瘧久不癒」,即久治不癒的瘧疾。古代認為瘧疾多由瘧邪伏於半表半裡,或痰瘀互結所致,久瘧則正虛邪戀。方中虎頭骨、砒霜等藥組合,意在攻逐伏邪、破結截瘧,屬峻烈之劑,適用於邪實頑固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虎頭骨(塗酥炙黃)
    傳統認為虎骨能「辟惡氣」,炙黃後增強溫通之力,借其威猛之性驅逐深伏之瘧邪,可能具鎮靜、鎮痛之效。

  2. 砒霜(細研)
    砒霜大毒,但微量可「劫痰截瘧」,古人用於頑固瘧疾,其燥烈之性可破痰瘀結滯,現代已知其抑制瘧原蟲作用,然須嚴格掌控劑量。

  3. 桃心、桃奴
    「桃心」即桃樹枝嫩尖,「桃奴」為乾枯未落之桃實,二者皆入肝經,能活血散結、辟穢化濁,輔助砒霜疏通經絡瘀滯。

  4. 臘月豬血、寒食面、粽子尖
    此三藥為古人「時令藥引」,具象徵意義。豬血咸寒可制砒霜燥毒;寒食面(冷麵)取其「寒性」清熱;粽子尖(糯米)粘滯護胃,緩和峻藥傷正。

  5. 端午日製藥
    選五月五日(陽極之時)製丸,借天時陽氣助藥力驅陰邪,反映「天人相應」思想,亦可能因夏季瘧疾高發而備藥。

方劑特點:
全方以「毒藥攻邪」為主,結合時令藥引與製法禁忌,體現古人「以毒截瘧」「因時制宜」的思路。虎骨與砒霜為君,破結毒殺瘧邪;桃類藥為臣,活血透邪;豬血、糯米為佐,緩毒護正。適用於痰瘀膠結、正氣未竭之久瘧,然須辨證精準,非尋常瘧疾所宜。

傳統服藥法


虎頭骨1兩半(塗酥,炙黃),砒霜1分(細研),桃心120枚(乾者),桃奴7枚,臘月豬血半合,寒食面半匙,端午日粽子尖9枚。
上先將桃心、虎骨、桃奴研末,再合余藥令勻,於五月五日日未出時用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欲發前以新汲水送下。
忌食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頭骨丸具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痎瘧久不癒。但是,虎頭骨丸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虎頭骨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虎頭骨1兩半(塗酥,炙黃),砒霜1分(細研),桃心120枚(乾者),桃奴7枚,臘月豬血半合,寒食面半匙,端午日粽子尖9枚。 主治:一切瘧疾。

虎頭骨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虎頭骨2兩(塗酥,炙微黃),朱砂半兩(細研),恆山1兩(銼),甘草1兩(銼,生用),牡蠣2兩(微炒),桂心1兩,知母2兩,香豉1合(炒乾),烏梅肉2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木香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桃仁3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痎瘧久不癒。

虎頭骨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虎頭骨3兩(塗酥,炙黃),朱砂1兩(細研),恆山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牡蠣粉1兩,桂心1兩,知母1兩,乳香半兩,烏梅肉半兩(微炒),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麝香半兩(細研),桃仁3-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一切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