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應散

立應散

LI Y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心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肝經 20%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應散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胸脅疼痛、脘腹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2. 疏肝解鬱:延胡索能夠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失眠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立應散中加入延胡索,有助於活血止痛、疏肝解鬱,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應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血刺心痛」,即婦女因氣滯血瘀或血不歸經所致之心腹刺痛,其痛如錐刺,驟發驟止,多與情緒波動或月經不調相關。血刺心痛在傳統中醫範疇屬「氣血失和」病機,或因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氣滯則血瘀;或因衝任失調,血行不暢而作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附(生炒各半,共三兩)

  • 性味歸經: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
  • 作用分析
    • 生用:偏於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直接調暢氣機,破除鬱結。
    • 炒用:性緩,兼能入血分,和血調經,緩解血中氣滞。
    • 生炒並用:兼具行氣與和血之效,針對「氣滯血瘀」核心病機,使氣行則血行,痛自緩解。

2. 棕皮(燒存性,一兩)

  • 性味歸經: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
  • 作用分析
    • 燒存性:即炭化後保留藥性,增強澀斂止血之效,但此方用於「血刺」,非單純出血,推測其作用為:
      • 收斂過度妄行之血,配合香附調氣,使血循常道。
      • 炭藥可化瘀止血,針對血瘀兼輕度出血(如崩漏旁證)。
      • 澀中有通,避免過度收斂導致氣血壅滯。

3. 酒與童便為引

  • :溫通血脈,助藥力上行,增強行氣活血之效。
  • 童便:性涼降火,可引血下行,兼化瘀血(《本草綱目》載其「降火消瘀」)。原方註明「腸風不用童便」,推測因腸風屬血熱妄行,童便涼降反易加重病情。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調氣化瘀」為主軸:

  1. 香附主導氣機:解肝鬱、調衝任,從氣分入手解決血瘀。
  2. 棕皮輔助調血:止血防過耗,炭藥兼輕度化瘀,與香附形成「通澀並用」之勢。
  3. 酒與童便協調:一溫一涼,既防香附燥性,又助藥力直達病所。

適用範圍延伸:除主治「血刺心痛」外,此方組合亦可能用於氣滯型月經痛、產後惡露不盡伴腹痛等證屬氣血失和者,但需依具體症狀加減。

傳統服藥法


香附3兩(一半生,一半炒), 棕皮1兩(燒存性)。
如腸風,不用童便。
上為細末。
每服5錢,酒與童便各半盞,煎7分,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肌炎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霍亂排尿困難尿道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前列腺增生細菌性食物中毒軟性下疳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四肢抽搐咽喉痛多痰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立應散, 出處:《百一》卷八。 組成:高良薑1分,五靈脂半兩。 主治:急心痛。

立應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組成:棕灰3兩,香附3兩(醋炒)。 主治:血崩,脈弦澀者。

立應散, 出處:《百一》卷八。 組成:玄胡索不拘多少(新瓦上炒微黃,不可焦)。 主治:婦人血刺心痛。

立應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楊梅根皮(厚者,去粗皮)1兩,川芎3錢,麝香少許(别研)。 主治:風蟲牙疼。

立應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 組成:石榴花(取末,焙乾)半兩,乾葛根(爲末)半兩,蒲黃(研)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血熱妄行,鼻衄不止。

立應散, 出處:《玉機微義》卷十五引郭氏方。 組成:寒水石1兩半(煅),花蕊石半兩,龍骨半兩,黃丹半兩,沒藥半兩,黃藥子7錢半(一方加白及乳香輕粉)。 主治:生肌定疼。主治:金瘡血出不止,並諸瘡久不生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