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梅散

玄梅散

XUAN ME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0%
大腸經 7%
腎經 7%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玄梅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因其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延胡索性味苦、辛,歸肝、脾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月經不調、癥瘕積聚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玄梅散常用於治療胸悶、心痛、心悸、失眠等症,延胡索加入其中,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心胸鬱結,達到舒緩疼痛、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

玄梅散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肺虛久咳、痰多稀薄、氣喘乏力等症狀,烏梅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生津止渴: 烏梅酸味入脾,能生津止渴,適用於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煩渴等症狀。

玄梅散中烏梅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止咳化痰,更能緩解因肺虛引起的津液不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玄梅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疳病,腹中疼痛」,屬中醫兒科疳證範疇。疳病多因脾胃虛弱,積滯內生,久則氣血耗傷,不通則痛。腹痛一症,反映中焦氣機阻滯,或虛或實,或虛實夾雜。此方簡練,針對「痛」與「疳」兩大核心,推測其機理為:

  1. 調氣活血以止痛:玄胡索(延胡索)為血中氣藥,善行氣活血,尤擅止內臟疼痛,古籍謂「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2. 酸甘化陰以緩急:烏梅味酸,甘草甘平,二者相配「酸甘化陰」,可柔肝緩急、和絡止痛,兼能開胃生津,契合疳病後期陰傷之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藥物配比推測:原文玄胡索用量雖缺,然參考古方配伍思維(如《局方》甘露散),主藥與佐藥比例多在3:1至2:1。若烏梅用1錢(約3克),玄胡索可能為2-3錢,以維持「行氣為主,酸斂為輔」之結構。
  2. 協同作用
    • 氣血同治:玄胡索活血行氣,通滯止痛;烏梅酸收,防行散太過,兼安蛔(疳病或兼蟲積)。
    • 標本兼顧:腹痛為標(急則治標),疳積為本(緩則治本)。方中小劑量(每服1錢)頻服,符合小兒「臟腑嬌嫩,藥力宜輕」之特點。
  3. 煎服法深意:以甘草一寸(約3克)同煎,取其和中調藥,助烏梅之甘緩,制玄胡索之辛散,使藥性平和,適用小兒。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組方思路可視為「通澀並用」之典範:

  • 若疳病兼見口乾舌燥,烏梅之酸可生津止渴;
  • 若腹痛偏於氣滯(如脹痛),玄胡索量增可加強理氣之效;
  • 若疑蟲積(疳病常見病因),烏梅本有安蛔之功,合甘草可「先誘後殺」。

總言之,玄梅散以簡馭繁,體現中醫「藥簡力專」之配伍智慧,尤其適合小兒虛實夾雜之疳病腹痛。

傳統服藥法


玄胡索、 烏梅1錢。
上(口父)咀。每1錢,水8分,甘草1寸,煎4分服。
方中玄胡索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玄梅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 組成:玄胡索、烏梅1錢。 主治:小兒疳病,腹中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