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行氣開痹飲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痹痛,羌活能有效解除痺痛,促進氣血流通。
-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療效:行氣開痹飲的組成藥材大多具有疏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羌活與這些藥材搭配,可協同作用,加強其整體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痺痛。
行氣開痹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痹症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 疏通經絡: 川芎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痹症所導致的經絡阻滯。其行氣活血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病症。
因此,行氣開痹飲中加入川芎,可有效發揮其行氣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痹症的療效。
行氣開痺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行氣開痺飲以通經活絡、止痛為主,防風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解除痹痛之症。
2. 疏散風寒: 行氣開痺飲中常含有其他溫經散寒之藥材,如桂枝、羌活等。防風與這些藥材配合,可協同疏散風寒,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痺痛。
總之,防風在行氣開痺飲中起到祛風止痛、疏散風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行氣開痹飲中包含蒼朮,其主要原因在於:
1. 行氣止痛:蒼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有助於疏通氣血運行,緩解痺痛。
2. 除濕健脾:蒼朮還可燥濕健脾,祛除體內濕氣,減少濕邪阻滯經絡,進一步達到行氣開痹的效果。
蒼朮在行氣開痹飲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其行氣止痛、除濕健脾的作用,對於治療因氣血不通、濕邪阻滯所致的痺痛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行氣開痹飲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濕止痺痛: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行氣開痹飲主要針對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秦艽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痺痛,改善肢體活動。
- 疏通經絡: 秦艽還具有一定的疏通經絡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緩解痺痛症狀。行氣開痹飲以行氣開痹為目的,秦艽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疏通經絡,解除痺痛的效果。
行氣開痺飲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舒筋活絡,緩解痺痛。
- 行氣止痛: 紅花亦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紅花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進而改善痺痛症狀。
因此,行氣開痺飲中加入紅花,能夠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痺痛的目的。
行氣開痺飲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通痺: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等痺症的患者,肉桂能溫通經脈,驅散寒邪,使氣血流通,從而達到止痛、緩解痺症的效果。
- 助陽化氣: 行氣開痺飲多用於陽氣虛弱,寒濕凝滯所致的痹症。肉桂能補腎助陽,溫陽化氣,能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痺症。
行氣開痹飲中包含細辛,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溫經散寒,通痺止痛: 細辛辛溫性熱,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凝滯,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痺痛症狀,如肢體麻木、疼痛、活動受限等。
- 行氣活血: 細辛辛散溫通,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解除經絡痺阻,緩解痺痛,恢復肢體功能。
因此,行氣開痹飲中加入細辛,可發揮溫經散寒、通痺止痛、行氣活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寒邪阻絡導致的痺痛病症。
行氣開痹飲中加入續斷,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祛風濕、止痺痛: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強筋骨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痺阻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續斷能起到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作用。
-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對於肝腎不足、筋骨不健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等症狀,續斷可以起到滋養肝腎、強健筋骨的作用。
因此,行氣開痹飲中加入續斷,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祛風濕、止痺痛、補肝腎、強筋骨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行氣開痹飲功效主治分析
行氣開痹飲由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紅花、肉桂、細辛、續斷等九味藥材組成,主治風寒濕三氣痹阻所致的痺證。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三個方面。
一、疏通經絡:
方中多味藥材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羌活、防風、細辛皆能祛風散寒,行於經絡,疏通痹阻;川芎、紅花活血行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續斷補肝腎,強筋骨,從根本上調理經絡。這些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使氣血得以暢通無阻。
二、祛風除濕:
方中蒼朮健脾燥濕,除祛體內濕邪;羌活、防風、秦艽等藥物則能祛除風邪。風寒濕三邪是痹證的主要病因,此方通過祛除三邪,從根本上解決痹證的病理基礎。 蒼朮燥濕健脾,更能避免祛除風寒濕邪後,脾胃受損,反而加重病情。
三、活血止痛:
川芎、紅花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緩解痺證所致的疼痛症狀;肉桂溫經散寒,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細辛則能散寒止痛,並有醒腦明目之效,對於因痹證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醫碥》所載的加減法,進一步體現了行氣開痹飲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何夢瑤在《醫碥》中所述的加減方法,豐富了行氣開痹飲的應用範圍。根據痹證的不同部位和症狀表現,可以靈活加減藥物,例如:
- 筋痹加木瓜、柴胡: 木瓜舒筋活絡,柴胡疏肝解鬱,針對筋脈痹痛者,加強舒筋活絡之效。
- 脈痹加菖蒲、茯神、當歸: 菖蒲、茯神寧心安神,益智開竅;當歸補血活血,針對脈絡痹痛者,兼顧益氣養血,通絡止痛。
- 肉痹加白茯苓、陳皮、木香、砂仁: 白茯苓利水滲濕,陳皮、木香、砂仁理氣和胃,針對肌肉痹痛者,兼顧健脾利溼,理氣止痛。
- 皮痹加紫菀、杏仁、麻黃: 紫菀、杏仁宣肺止咳,麻黃發汗解表,針對皮膚痹痛者,兼顧宣肺解表,疏通皮毛。
- 骨痹加獨活、澤瀉: 獨活祛風濕,通經絡;澤瀉利水滲濕,針對骨骼痹痛者,加強祛風除溼,通利關節之效。 薑黃、桂枝溫經通絡,威靈仙祛風溼止痛,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防己、萆薢、木通則利水滲溼通經絡,都是針對不同痹證病機進行的調整。
總而言之,行氣開痹飲通過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三方面共同作用,治療風寒濕三氣痹阻所致的痺證,其加減方法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原則。 不同的加減方法針對不同的痹證類型,體現了中醫治療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紅花、肉桂、細辛、續斷。
風勝,倍風藥;寒濕偏勝,酌倍之;在上加片薑黃、桂枝、威靈仙;在下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又有五痹:筋屈不伸,為筋痹,加木瓜、柴胡;血凝不流,為脈痹,加菖蒲、茯神、當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行氣開痹飲,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二。 組成: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紅花、肉桂、細辛、續斷。 主治:風寒濕三氣集合成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