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止痛湯

安胎止痛湯

AN TAI ZHI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9%
心經 15%
肺經 14%
胃經 9%
腎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安胎止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養血安胎: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孕婦若血虛或血瘀,容易出現胎動不安、腹痛等症狀,而當歸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血流,有助於安胎止痛。
  2. 緩解疼痛,舒筋活絡:當歸亦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孕期腹痛可能是由於筋脈受阻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而當歸可以緩解疼痛,使筋脈舒展,有利於安胎。

安胎止痛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止血: 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之效。孕婦常因氣血不足而導致胎動不安,甚至流產。阿膠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胎兒,達到安胎止痛的效果。
  2. 滋陰潤燥: 阿膠能滋陰潤燥,緩解孕期常見的燥熱、便祕等症狀。這些症狀容易導致胎兒不安,影響胎兒發育。阿膠能滋潤腸道,改善便祕,從而減少胎兒不適,達到安胎止痛之目的。

總之,安胎止痛湯中加入阿膠,可以有效改善孕婦氣血不足、胎動不安等問題,達到安胎止痛的效果。

安胎止痛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涼血,緩解胎動不安: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懷孕期間,若陰虛血燥,易導致胎動不安,甚至流產。生地黃可滋養陰血,清熱降火,緩解胎動不安,安定胎兒。
  2. 補益腎陰,防止腎虛滑胎: 生地黃亦能滋補腎陰,腎虛可導致滑胎。因此,安胎止痛湯加入生地黃,可補益腎陰,固攝胎氣,防止滑胎的發生。

總之,生地黃在安胎止痛湯中扮演著滋陰涼血、補益腎陰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穩定胎兒,防止滑胎。

安胎止痛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痛安胎: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止痛安胎的功效。孕婦若因熱毒內蘊、肝火上炎而導致胎動不安、腹痛等症狀,則可服用黃連以清熱解毒,平肝熄風,達到止痛安胎的效果。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安胎止痛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川芎等,以補益氣血、養血調經,而黃連則可與之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使整體方劑達到清熱解毒、養血安胎的功效,進而提高療效。

安胎止痛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鎮痛、止痛之效。安胎止痛湯常用於治療妊娠期間的腹痛、腰痛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疼痛,穩定胎兒。
  2. 養血柔肝:白芍有養血柔肝的功效,可改善孕婦肝血不足、氣血不暢等問題,有助於穩定胎兒,預防流產。此外,白芍還能緩解孕期常見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提高孕婦整體健康狀況。

安胎止痛湯中加入雞蛋,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雞蛋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滋陰補血、養心安神之效。孕婦懷胎十月,體力消耗大,容易出現氣血不足、胎兒不安的情況。雞蛋可以補充孕婦所需的營養,增強體質,有助於安胎止痛。
  2. 調和藥性: 雞蛋可以中和藥性,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刺激。安胎止痛湯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寒涼的藥材,加入雞蛋可以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胎兒的作用。

因此,安胎止痛湯中加入雞蛋,不僅能為孕婦提供營養,也能幫助安胎止痛,具有多重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安胎止痛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妊娠重下,痛引腰背」。「重下」指孕期下腹墜脹、下墜感明顯,或伴陰道少量出血;「痛引腰背」則為腹痛牽連腰背,此為衝任不固、胞宮失養之象。本證多因孕婦氣血不足,或受寒熱之邪擾動胎元,致胎動不安。此方以安胎止痛為核心,兼調氣血、清熱止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當歸(1兩)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為婦科要藥。在安胎方中,取其養血和血之功,使血足則胎元得固,兼緩腹痛。
  2. 阿膠(炙,1兩)

    • 甘平質潤,歸肺、肝、腎經。
    • 滋陰補血、止血安胎。炙後更增其固攝之效,針對妊娠下血,能穩定胎元。
  3. 乾地黃(1兩)

    •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 滋陰清熱、養血止血。與當歸、阿膠協同,增強養血滋陰之力,兼清血分伏熱,防熱擾胎元。
  4. 黃連(1兩)

    • 苦寒,歸心、脾、胃經。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妊娠腹痛若因濕熱下注或血分有熱,黃連可清解熱邪,防熱傷胎絡。其苦寒之性與當歸、阿膠之溫潤相制衡,使全方寒溫得宜。
  5. 芍藥(1兩)

    •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當歸配伍(即「歸芍」結構),調和肝血,緩解筋脈拘攣之痛;與甘草相配則成「芍藥甘草湯」意,擅治攣急疼痛。
  6. 雞子(1枚)

    • 甘平,滋陰潤燥、安神定驚。
    • 此處用雞子攪勻入藥,取其血肉有情之品補益精血,助胎元穩固,並緩和藥性。
  7. 秫米(1升)

    • 甘微寒,歸肺、胃經。
    • 和胃安神、緩急益氣。本方用秫米煮湯為基底,取其甘緩之性調和諸藥,保護脾胃,使補而不滯。

三、全方配伍原理

此方以「養血止血、清熱止痛」為核心:

  • 養血固胎:當歸、阿膠、乾地黃、芍藥共奏養血和營之效,補衝任之虛,使胎得血養而安。
  • 清熱制痛:黃連清解濕熱,乾地黃涼血,防熱邪擾動胎元;芍藥配當歸柔肝止痛,針對「痛引腰背」之症。
  • 甘緩調中:秫米、雞子調和藥性,顧護脾胃,使滋補不礙運化。

四、適用證型推論

綜合分析,本方適用於:

  • 血虛夾熱型胎動不安:症見妊娠腹痛下墜、腰背痠痛,或伴陰道少量出血、心煩口干,舌偏紅略乾,脈細滑數。
  • 病機關鍵:衝任血虛,兼有血分鬱熱,致胞宮失養、絡脈拘急。

五、煎服法特點

先煮秫米至「蟹目沸」(小泡如蟹眼狀),去滓後納諸藥,此法類似現代「先煎」秫米取其穀氣,再入他藥煎煮,可增強和胃之效。分四次服,意在緩圖療效,避免藥力過猛傷胎。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阿膠(炙)1兩,乾地黃1兩,黃連1兩,芍藥1兩,雞子1枚,秫米1升。上切。
以水7升,攪雞子令相得,煮秫米令如蟹目沸,去滓,納諸藥,煮取3升,分4服。
忌蕪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活血、滋陰清熱、止血止痛的功效,孕婦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胎止痛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組成:當歸1兩,阿膠(炙)1兩,乾地黃1兩,黃連1兩,芍藥1兩,雞子1枚,秫米1升。 主治:妊娠重下,痛引腰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