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方中因有防己、防風等寒涼之品,容易損傷陽氣,桂枝可起到溫補陽氣,防止寒邪侵襲的作用,使寒邪得解,病邪得以祛除。
二、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方中以桂枝配合芍藥,芍藥養血柔肝,使氣血調和,營衛流通,達到驅散風寒,恢復機體正常功能的目的。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該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防風可助桂枝、防己等藥物驅散外寒,緩解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
- 調和藥性: 防風性溫,可調和桂枝、防己等藥物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損傷陽氣。同時,防風與芍藥相配,可加強其疏風解表、養血柔肝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解表,利水消腫: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方中加入防己,可助桂枝、防風等藥物疏散風寒,並利水消腫,以緩解患者表寒、水腫、肢體沉重等症狀。
- 配合芍藥,調和營衛: 防己性寒,可與芍藥的養血和營作用相配合,調和營衛,避免桂枝、防風等藥物過於辛溫,導致營氣耗傷,進一步促進患者體內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整體改善病情的效果。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桂枝性溫,若單用易傷津耗氣。白芍性微寒,能緩解桂枝的溫燥,避免傷及陰津,使藥性更趨平和。
- 配合芍藥的養血柔肝功效:芍藥能養血柔肝,有助於緩解風寒引起的寒邪凝滯,並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腹痛等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陽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解表之功。方中因桂枝、芍藥等藥性偏寒涼,加入生薑可溫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傷陽,並加強發汗解表之效。
- 調和藥性: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到體內,發揮藥效。同時,生薑還能和解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避免藥物相剋,提升藥效。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能緩解桂枝、防己等藥物的辛溫之性,防止燥熱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負擔。
- 補益脾胃: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方劑中使用桂枝、防己等藥物,可能會影響脾胃功能,加入大棗能起到保護脾胃,增強藥物吸收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痙病,發熱、脈沉細而腹痛者」。
- 痙病:古代指以筋脈拘急、抽搐、項背強直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多因外感風寒或津液不足,筋脈失養所致。
- 發熱:提示外邪(如風寒)侵襲,正邪交爭於表。
- 脈沉細:反映病位偏裡或氣血不足,可能有陰津虧損或寒邪內伏。
- 腹痛:屬裡證,可能因寒凝氣滯、筋脈攣急,或血虛失養所致。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外感風寒兼裡虛寒」之痙病,既有表邪未解之發熱,又有裡虛筋脈失養之拘急腹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桂枝(1兩半):
- 辛溫解表,通陽化氣,助衛陽以祛風寒。
- 配伍生薑、大棗(桂枝湯框架),調和營衛,緩解表邪。
防風(1兩):
- 辛甘微溫,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協同桂枝增強解表之力,兼能舒緩筋脈,針對痙病之筋急。
防己(1兩):
- 苦辛性寒,祛風濕、利水消腫。
- 與防風配伍,一溫一寒,調節藥性,既能祛風除濕,又可防溫燥傷津,適合痙病之津液不足。
芍藥(3兩,重用):
- 酸甘斂陰,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大量使用針對腹痛及筋脈拘攣,與桂枝相配(桂枝加芍藥湯結構),調和營陰、解痙止痛。
生薑(1兩半)、大棗(6枚):
- 助桂枝發散表邪,調和脾胃,滋生化源以養筋脈。
整體配伍思維:
- 表裡同治:桂枝、防風解表散邪;防己、芍藥調理裡證。
- 調和陰陽:桂枝配芍藥,一散一收,平衡營衛,緩解筋急。
- 標本兼顧:既祛外邪防痙病加重,又養陰血治筋脈失養之本。
推測功效延伸:
此方可能適用於「風寒束表兼筋脈失養」之症,如外感後的肌肉痠痛、關節僵緊,或素體血虛受寒之腹痛拘急,尤其適合表證未解而裡虛明顯者。其治療原理在於解表不傷正、柔筋不滯邪,體現了張仲景「和法」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桂枝1兩半,防風1兩,防己1兩,芍藥3兩,生薑1兩半,大棗6枚。
上銼細。
每服1兩,以水3盞,煎至1盞半,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腦炎病毒性腦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 出處:《此事難知》。 組成:桂枝1兩半,防風1兩,防己1兩,芍藥3兩,生薑1兩半,大棗6枚。 主治:痙病,發熱、脈沉細而腹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