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末散

銅末散

TONG M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腎經 13%
心經 13%
膽經 6%
膀胱經 6%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銅末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銅末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緩解疼痛。
  2. 補血益氣:當歸還有補血益氣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面色蒼白等症狀。在跌打損傷後,患者往往會出現氣血虧虛,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銅末散中加入當歸,可以有效地發揮活血化瘀、補血益氣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銅末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解毒消腫的功效。銅末散以治熱毒壅盛,發斑發疹為主,地骨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消斑,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地控制熱毒,緩解發斑發疹症狀。

此外,地骨皮還可滋陰潤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銅末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用以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作用。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溫肺止咳、通鼻竅止痛之效。銅末散主治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鼻塞等症狀,細辛的辛溫之性可發散風寒,溫肺止咳,並能通利鼻竅,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散寒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銅末散方中含有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銅末散主治風寒咳嗽,而防風可助其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利於痰液排出。

二、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銅末散中含有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均具有一定的辛溫性,與防風配伍,可以相互協同,加強散寒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銅末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銅末散主治「牙齒非時脫落」,即牙齒未至年老而提前鬆動或脫落之症。此方以「令牙齒牢定」為目標,透過外敷之法,穩固牙根,改善牙齦萎縮或牙周病引起的牙齒動搖。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熟銅末(1兩)

    • 性味:辛、平,微毒(古代認知)。
    • 作用:銅末外用有收斂、固澀之效,能「緊束」組織,減緩牙齦退縮。古代認為銅能「斂瘡生肌」,或借其微量釋放銅離子,抑菌以減輕牙周腐敗。
  2. 當歸(1兩)

    • 性味:甘辛溫,入血分。
    • 作用:活血養血,改善牙齦局部血行。牙齦為「肉」屬脾胃,氣血充足則肌肉得養,鬆動可減。
  3. 地骨皮(1兩)

    • 性味:甘寒,清虛熱。
    • 作用:涼血退骨蒸,古人認為牙齒屬腎,腎虛火燔可致齒搖。地骨皮清降虛火,間接固齒。
  4. 細辛(1兩)

    • 性味:辛溫,有小毒。
    • 作用:散寒止痛、開竅通絡。其辛烈之性能刺激局部氣血流通,緩解牙齦麻木萎弱,與當歸協同增強血行。
  5. 防風(去蘆頭,1兩)

    • 性味:辛甘微溫,祛風勝濕。
    • 作用:風邪侵襲可致牙齦浮腫動搖,防風能「去風毒」,減輕牙周炎性水腫。

三、配伍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固澀+活血+清熱+散邪」為核心:

  • 熟銅末直接收斂牙齦,為君藥;
  • 當歸、細辛活血溫通,助局部新血生養(臣);
  • 地骨皮清虛熱防陰傷,防風祛外邪(佐使)。
    全方藉外敷使藥力直達病所,改善牙周氣血循環、抑菌消炎,從而固齒。

四、應用推測

古醫或觀察到牙齦萎縮者多伴「血虛夾風熱」,故以養血祛風為輔。銅末之斂與當歸之養,一收一補,契合「牙齒不固」本虛標實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熟銅末1兩,當歸1兩,地骨皮1兩,細辛1兩,防風(去蘆頭)1兩。令牙齒牢定。
上為末,和銅末同研如粉。
以封齒上,日夜3度。3-5日後牢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銅末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熟銅末1兩,當歸1兩,地骨皮1兩,細辛1兩,防風(去蘆頭)1兩。 主治:令牙齒牢定。主治:牙齒非時脫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