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大風方

洗大風方

XI DA FENG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21%
腎經 12%
膀胱經 8%
脾經 7%
心經 7%
膽經 7%
胃經 4%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大風方」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風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大風」所致的皮膚紅腫、瘙癢、糜爛等症狀。
  2. 滋陰降火,潤燥止癢: 「大風」症狀往往伴隨皮膚乾燥、脫屑等症狀,而地骨皮具有滋陰降火、潤燥止癢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膚的乾燥狀態,促進皮膚的恢復。

因此,在「洗大風方」中加入地骨皮,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滋陰降火、潤燥止癢的綜合作用,有助於治療「大風」引起的皮膚病。

洗大風方中包含苦參,乃因其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苦參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可直達肌膚,對於因濕熱蘊結、蟲毒侵襲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膿皰瘡等,具有良好的療效。其苦寒之性,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癢,有效抑制病菌生長,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病竈癒合。此外,苦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病竈部位的修復,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洗大風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之效。大風瘡多由風熱邪毒侵襲肌膚所致,荊芥可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緩解皮疹、瘙癢等症狀。

二、透疹止癢: 荊芥氣味芳香,能透發汗疹,促進毒素排出。對於風熱鬱滯,疹出不暢者,荊芥可促進疹子透發,減輕瘙癢,加速病程恢復。

因此,洗大風方中加入荊芥,可發揮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功效,達到治療大風瘡的目的。

洗大風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大風,即麻風,症狀多為肢體麻木、疼痛、瘙癢,甚至潰瘍。細辛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麻木等症狀。
  2. 祛風除濕,止癢消腫:細辛亦有祛風除濕的作用,能有效改善麻風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對於伴隨水腫的麻風患者,細辛也能起到消腫的作用。

綜上,細辛在洗大風方中能發揮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止癢消腫等功效,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治療麻風病。

「洗大風方」中包含「防風」,主要源於防風藥性與風濕性疾病的關係。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經。其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痙、散寒止癢之功效。

對於風濕性疾病,防風可通過疏風散寒,驅散外邪,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痺痛症狀。同時,防風還能止癢,對於風濕性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防風在「洗大風方」中起到驅散風寒,緩解疼痛,改善皮膚症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洗大風方」中包含蒼耳子,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癢、消腫解毒的功效。蒼耳子性味辛溫,入肺經,能散風寒、止癢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癬瘡等,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蒼耳子還能消腫解毒,對於因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毛囊炎、膿皰瘡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在「洗大風方」中加入蒼耳子,旨在通過其祛風止癢、消腫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洗大風方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癘風」,即中醫古籍所載之麻風病,或泛指嚴重皮膚風毒瘡瘍、頑癬疥癩等症。其特徵為皮膚潰爛、瘙癢劇烈,甚則「血出為效」,顯示古代認為此類惡疾需透過發汗、祛風、排毒,乃至局部刺激血行以驅邪外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可分為三大類作用:

  1. 祛風透表

    • 荊芥、防風:辛溫發散,為風藥要藥,能開腠理、透邪外出,兼止癢。
    • 細辛:辛烈走竄,內化寒濕,外通毛竅,增強祛風透邪之力。
  2. 清熱燥濕

    • 苦參、地骨皮:苦寒清熱,涼血解毒。苦參尤擅殺蟲止癢,治濕熱瘡毒;地骨皮降肺火、清血分伏熱,針對熱毒深伏之皮膚潰爛。
  3. 散結透毒

    • 蒼耳子:辛散苦燥,專祛風濕、通鼻竅,古方多用於大風癲疾,能引藥透達皮膚頑疾。

三、治療機理推論
此方以「外治熏洗」法,結合藥物與物理效應:

  • 熏蒸發汗:辛溫藥助開泄腠理,使風濕熱毒隨汗而解。
  • 浸洗活血:透過溫熱藥液浸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血出」意在疏通瘀滯、排毒外出。
  • 藥性直達:苦參、蒼耳子等直接作用患處,殺蟲止癢,清熱斂瘡。

全方以「發散風邪」為主軸,輔以清熱燥濕,符合古代對「癘風」屬風毒夾濕熱的病機認識,體現「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則。

四、適用延伸
此方組成亦可類推於其他風濕熱毒鬱於肌表之症,如頑固性濕疹、疥瘡、或皮膚痕癢無名腫毒,然須辨證屬實熱風邪為宜。其「血出為效」之說,反映古代認為邪需有出路,但現代臨床宜權衡刺激強度。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苦參、荊芥、細辛、防風、蒼耳子。
上銼片。
水煎,熏洗遍身,血出為效。如洗,務要寬湯浸洗良久方佳,多洗數次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洗大風方,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地骨皮、苦參、荊芥、細辛、防風、蒼耳子。 主治:癧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