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楊梅瘡方

洗楊梅瘡方

XI YANG MEI CHUANG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腎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1%
膽經 11%
胃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5%
肝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楊梅瘡方中使用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楊梅瘡乃濕熱毒邪所致,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解體內熱毒,涼血止血,有效抑制瘡瘍的發展,並消散紅腫。
  2. 利濕退黃: 楊梅瘡常伴隨皮膚發黃、潰爛等症狀,地骨皮能利濕退黃,改善皮膚色素沉澱,加速瘡瘍的癒合。同時,其利濕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減少瘡瘍反覆發作的機會。

洗楊梅瘡方中使用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楊梅瘡乃濕熱毒邪侵犯肌膚所致,荊芥性辛溫,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毒邪,減輕瘡瘍的炎症反應。

2. 消腫止痛: 荊芥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楊梅瘡造成的紅腫疼痛,具有緩解作用,促進瘡瘍的癒合。

洗楊梅瘡方中加入苦參,是利用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來治療楊梅瘡。

楊梅瘡屬於濕熱蘊結所致,而苦參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同時苦參還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繁殖,並減輕炎症反應和瘙癢症狀。

此外,苦參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效果,幫助患者更快康復。

「洗楊梅瘡方」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楊梅瘡,又稱梅毒,其病因多為濕熱毒邪侵犯,而細辛性溫,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同時其辛散之性,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治療楊梅瘡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此外,細辛亦具殺菌作用,可抑制病菌滋生,進一步減輕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楊梅瘡」,即古代對梅毒或類似皮膚潰瘍性病變的統稱。傳統中醫認為,楊梅瘡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或淫毒傳染,導致氣血壅滯、潰爛成瘡。此方以「蒸洗」外治法,透過藥力直達患處,發汗祛邪、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從而緩解皮膚潰爛、滲液、瘙癢等症狀。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土地骨皮(枸杞根皮):性寒味甘苦,傳統用於清虛熱、涼血解毒,可減輕皮膚熱毒引起的紅腫潰瘍。
  2. 荊芥:辛溫解表,能祛風透疹、發汗散邪,助藥力從肌表透出,促進「遍身出汗」以排毒。
  3. 苦參: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針對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糜爛,抑制局部病邪。
  4. 細辛:辛溫走竄,外用量助發汗開毛竅,加強藥效滲透,並止痛消腫。

治療原理

  • 發汗祛邪:先蒸後洗,利用溫熱與藥物協同作用,開泄腠理,迫使毒邪隨汗外透(「遍身出汗為效」)。
  • 清熱燥濕:苦參、土地骨皮清解濕熱毒,減少皮膚滲液腐爛;荊芥、細辛助藥性走表,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浸洗滲透:強調「湯寬」與「良久浸洗」,延長藥物接觸時間,增強殺蟲斂瘡之效。

此方體現外治法「給邪出路」的思想,結合清熱、燥濕、發汗之力,適用於楊梅瘡初起或表證明顯者,以緩解外在症狀為主要目的。

傳統服藥法


土地骨皮5錢,荊芥5錢,苦參5錢,細辛5錢。
煎湯,先蒸,後洗。遍身出汗為效。如洗務要湯寬,浸洗良久方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洗楊梅瘡方,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土地骨皮5錢,荊芥5錢,苦參5錢,細辛5錢。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