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當歸丸

防風當歸丸

FANG FENG DANG GU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膀胱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4%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當歸丸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當歸則養血活血,緩解疼痛。二者合用,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2. 疏通經絡: 防風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而當歸則能補血活血,改善血循環。兩者合用,可使氣血通暢,減輕因經絡不通所導致的疼痛和麻木。

總而言之,防風在防風當歸丸中起到祛風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防風當歸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因有風寒濕邪,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當歸可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2. 滋潤血脈:當歸能滋養血脈,潤澤肌膚,改善血液循環,使氣血運行通暢。方中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血脈瘀阻,當歸可以疏通血脈,改善微循環,使氣血運行順暢,達到祛風止痛、溫經散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防風當歸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經有風,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以致妊娠下血」,屬中醫婦科風證出血範疇。其病機關鍵在「肝風內動」擾動血絡,導致血不循經而外溢,尤見於孕婦氣血失和、風邪乘虛內擾胞宮之證。古代醫家以「風性善行」解釋異常出血,認為需祛風以攝血,兼調肝和血,使血歸經而胎自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析

  1. 防風

    • 為本方君藥,性辛甘微溫,主入肝經。其「祛風」功效非僅解表,更能熄內風,《本草綱目》謂其「散頭目中滯氣,通利五臟關脈」,此處取其平肝風、斂浮陽之功,使肝氣條達而血不妄行。
  2. 當歸

    • 為臣藥,味甘辛溫,專補肝血。其「和血」之能,既可補肝體之虛,又能引血歸經。《景岳全書》稱其「行血中之氣」,與防風相配,一散一收,祛風不傷血,補血不留瘀,共成調和肝經氣血之效。
  3. 白湯(米湯)送服

    • 白湯甘平,能益胃生津,暗合「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理。借脾胃中焦之氣統血,助藥力上達肝經,加強攝血之效。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風血同治」為核心,防風針對「風動」病機,當歸直指「血亂」之標,二者比例相當(推測為1:1),形成「祛風—和血—歸經」的治療鏈。肝主藏血,風邪內擾則血室不寧,方中未用大隊止血藥,反以輕劑調氣機,反映中醫「治病求本」思想——風熄則血自靜,符合《黃帝內經》「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旨。

延伸推論
若兼見陰虛內熱,古醫家或酌加白芍斂肝陰;若氣虛明顯,可能佐黃芪補氣攝血。然原方精簡,側重風與血的直接關係,體現「肝為風木之臟」的藏象理論在婦科出血證的應用。

傳統服藥法


每服1錢,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當歸丸,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七。 組成:防風、當歸(去尾)各等分。 主治:肝經有風,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以致妊娠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