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開鬱醒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開鬱醒脾的功效。二陳湯本身以健脾化濕為主,而蒼朮的加入,可以進一步加強燥濕健脾之力,並開鬱脾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更強,從而更好地改善胸悶、脘腹脹滿等脾胃不和之症。
- 配伍增效,促進痰液排出:蒼朮與二陳湯中的陳皮、半夏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化痰止咳之效。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促進痰液的稀釋與排出,配合二陳湯的溫化痰濁,使痰液更易咳出,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的目的。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二陳湯為基礎,主治痰濕阻滯,胸悶不舒,但若患者兼有肝氣鬱結,則可加用香附,以疏肝理氣,緩解情緒抑鬱,胸脅脹痛等症狀。
- 調和脾胃,增強療效: 香附亦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助於二陳湯理氣化痰、健脾燥濕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整體療效。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二陳湯原方針對痰濕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咳嗽痰多,加入川芎則可針對因風寒外邪入侵、氣機阻滯而引起的胸悶、頭脹、疼痛等症狀,起到疏風解表、行氣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在開鬱二陳湯中,加入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也有助於改善氣鬱體質,舒緩心情。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寬胸散結,並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開鬱的效果。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咳、疏肝解鬱的功效。其辛散之性,能疏通肝氣鬱結,解除胸悶氣滯,寬胸散結;其苦燥之性,能燥濕化痰,消散痰濁,有助於開鬱散結。
因此,青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二陳湯的理氣化痰作用,更能有效疏肝解鬱,促進整體療效。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理氣消脹: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消痞之效。方中加入枳殼,可疏肝解鬱,理氣消脹,幫助氣機疏泄,解除鬱結之氣,改善胸悶脘脹等症狀。
- 輔助二陳湯化痰利濕:二陳湯主治痰濕阻滯,而枳殼味苦性寒,能燥濕化痰,並能與二陳湯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協同化痰利濕,促進痰液排出,達到開鬱通竅的目的。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食導滯,理氣開鬱: 檳榔味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二陳湯本身擅長健脾化濕,而檳榔的加入可增強其消食導滯之效,有助於消除脾胃積滯,進而達到理氣開鬱的目的。
- 疏肝解鬱,降逆止嘔: 檳榔亦有疏肝解鬱、降逆止嘔之功。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而導致的胸悶、氣短、嘔吐等症狀,檳榔能有效緩解。
因此,檳榔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消食導滯、理氣開鬱的作用,更提升了其疏肝解鬱、降逆止嘔的效果,使得加減開鬱二陳湯更能針對因脾胃不和、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不適進行調理。
加減開鬱二陳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疏肝理氣,解除鬱結,並緩解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狀。
- 健脾和胃,助消化:木香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與二陳湯中的陳皮、半夏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化濕止嘔、理氣和胃的功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總之,木香在加減開鬱二陳湯中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以及健脾和胃、助消化的作用,提升了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開鬱二陳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婦人形肥,痰滯經閉」。形肥者,多因痰濕內盛,阻滯氣機,致胞宮氣血不暢,月經閉止。痰濕與氣滯互結,故需化痰行氣、活血通經。本方針對痰濕體質之閉經,強調「開鬱」以解氣滯,「化痰」以祛痰濕,其功效核心在於「疏肝理氣、化痰通經」。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蒼朮:
辛香苦溫,主入脾胃,為燥濕健脾要藥。針對形肥痰濕之體,蒼朮能「醒脾化濕」,切中病本。《本草綱目》謂其「除痰濕,辟穢惡」,故可消痰滯之源。香附(童便制):
童便制後性降,善疏肝解鬱、調理氣機。香附為「氣病之總司」,配合蒼朮即「越鞠丸」思路,解氣鬱兼化痰濕,尤適婦人肝鬱氣滯之經閉。川芎:
辛溫走竄,為血中氣藥,能活血行氣、通達胞宮。《本草匯言》稱其「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與香附共助經血流通,破閉經之瘀滯。青皮、枳殼(麩炒):
青皮破肝經滯氣,枳殼寬胸下氣,二者均屬「行氣破結」之品。麩炒後枳殼性緩,減其燥性而增理氣之效,協同解痰氣交阻之結。檳榔、木香:
檳榔降氣導滯,木香行脾胃之滯,二藥合用能「通降三焦氣機」,使痰濕從下而消。氣行則痰化,符合「治痰先治氣」之旨。生薑為引:
生薑溫中化痰,兼和胃止嘔,助諸藥宣散水濕,且能調和藥性,引藥力入中焦脾胃。
方劑配伍特點
- 痰氣並治:以蒼朮、生薑化痰濕,香附、青皮等理氣滯,痰化則氣行,氣順則痰消。
- 氣血同調:川芎活血,香附行氣,氣血雙調以通經閉。
- 三焦分消:檳榔降下焦,木香調中焦,枳殼理上焦,使氣機貫通,痰濕無所留滞。
此方體現「氣行濕化,血活經通」之法,適合痰濕壅盛、氣機鬱閉之實證經閉,然須辨明體質虛實,方能投藥準確。
傳統服藥法
蒼朮1錢,香附(童便制)1錢,川芎1錢,青皮7分,枳殼(麩炒)7分,檳榔7分,木香5分。
生薑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開鬱二陳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蒼朮1錢,香附(童便制)1錢,川芎1錢,青皮7分,枳殼(麸炒)7分,檳榔7分,木香5分。 主治:婦人形肥,痰滯經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