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明散

HAN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二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3%
腎經 13%
肝經 4%
膽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含明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固表止汗、生津止渴等功效。含明散主治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而人參可以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並能固表止汗,防止風邪入侵,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2. 緩解藥性:含明散中含有其他藥物,例如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物,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寒涼刺激。人參則具有溫補脾胃之效,可以緩解其他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減少副作用。

「含明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適用於熱病傷陰、肺熱燥咳、口渴便祕等症狀。含明散主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而知母可清熱瀉火,緩解炎症,同時滋陰潤燥,有助於恢復口腔和咽喉黏膜的正常功能。
  2. 配伍增效: 知母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可增強藥效。例如,知母與黃芩、生地黃等藥材合用,可加強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效果。含明散中可能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的藥材,知母的加入可與之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療效。

含明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含明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症狀,而茯苓能有效去除體內濕氣,改善濕熱之症,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健脾和胃:茯苓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濕熱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含明散中加入秦艽,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個特性: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秦艽能有效緩解。
  2. 清熱解毒: 秦艽除了祛風濕外,也具有一定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含明散的組成中,秦艽配合其他藥物,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與防風、羌活等藥物合用,可增強祛風濕止痛的作用,與黃芩、梔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含明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含明散中加入丁香,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瀉,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2. 芳香闢穢,消炎止痛:丁香具有芳香闢穢之功效,可以改善口臭、腹脹等症狀。同時,丁香也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總之,含明散中加入丁香,一方面可以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另一方面可以芳香闢穢,消炎止痛,有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含明散」方劑中含有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方劑中其他藥物若有偏寒偏熱之性,甘草可起中和作用,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2.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對於脾胃虛弱者,甘草有助於提升藥效,並減少副作用。

含明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之效。含明散以清熱解毒為主,石膏可有效清泄肺熱,解毒消腫,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二、涼血止血: 石膏亦具涼血止血之功,可抑制熱毒上炎所致的出血,如鼻出血、咯血等。含明散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含明散」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3.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4.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表現在能夠清虛熱、瀉火之功,尤其擅長清骨蒸潮熱,是治療陰骨蒸潮熱的常用藥。祛風除濕的功效則體現在祛除體內風濕之邪,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以及清熱祛濕,使濕熱之邪從體內排出。清熱利尿的功效是通過清熱滋陰,使虛熱之邪得以緩解而實現,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皆可強筋骨,強筋骨為其要義。

  5.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6.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此外,石膏還能化腐生肌,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不過,使用石膏應諮詢合格中醫師,依照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7.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知母1兩,茯苓1兩,秦艽1兩,丁香1兩,甘草1兩,石膏(細研)1兩。補肝臟勞極。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用水1盞,入蔥白1寸,煎至8分,通口服,不以早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石膏,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甘草,糖尿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含明散,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 含明散(《雞峰》卷十二。)出處:《雞峰》卷十二。別名:金明散組成:人參1兩,知母1兩,茯苓1兩,秦艽1兩,丁香1兩,甘草1兩,石膏(細研)1兩。主治:補肝臟勞極。 。 主治:補肝臟勞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