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寶丹

聚寶丹

JU BAO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20%
心經 19%
肺經 11%
胃經 6%
腎經 5%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聚寶丹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聚寶丹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並減輕疼痛。
  2. 溫陽散寒,補益氣血: 沒藥兼具溫陽散寒之效,對於寒凝血瘀、氣血不足引起的病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聚寶丹中加入沒藥,可起到溫陽散寒、補益氣血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聚寶丹方劑中包含琥珀,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安神定驚:琥珀性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驚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琥珀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恢復心神安定。

二、 活血化瘀:琥珀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琥珀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聚寶丹方劑中加入琥珀,旨在綜合其安神定驚、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聚寶丹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1. 理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聚寶丹常用於治療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的理氣止痛作用能緩解疼痛,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
  2. 燥濕健脾: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聚寶丹中加入木香,可增強健脾功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困症狀。

聚寶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聚寶丹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當歸可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故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2. 調和藥性: 聚寶丹配方複雜,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各不相同,需要互相協調才能發揮最佳療效。當歸性溫和,能調和藥性,使各藥材發揮最佳功效,避免藥性相剋,確保方劑安全有效。

聚寶丹中含有硃砂,這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其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硃砂可入心經,能平心安神,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此外,硃砂亦可清熱解毒,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病症。

因此,聚寶丹中加入硃砂,主要目的是為了發揮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聚寶丹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對於神志不清、昏迷不醒、中風昏厥等症狀,麝香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
  • 活血化瘀:麝香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因此,聚寶丹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應病症的目的。

聚寶丹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在聚寶丹中,乳香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乳香亦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整體病情的康復。因此,乳香是聚寶丹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聚寶丹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尤其適用於胸腹疼痛、跌打損傷、經期腹痛等症狀。
  2. 疏肝解鬱:延胡索能疏肝理氣,調解肝氣鬱結,對於肝氣不舒、情緒抑鬱、心煩氣躁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聚寶丹中加入延胡索,能夠綜合其活血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聚寶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血海虛冷」,即胞宮(子宮)氣血不足兼寒凝之證,復受風寒外邪侵襲,導致氣血搏結不散,形成積聚包塊,並引發血氣不通之疼痛。此外,亦適用於「經候不調」(月經週期紊亂)、「崩中帶下」(崩漏、赤白帶下)及「血海冷」所致之婦科疾患。從用藥與劑型推測,本方以溫散寒凝、固澀止血、調和衝任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分析與配伍邏輯

  • 牡蠣(1兩)
    味鹹性微寒,傳統用於軟堅散結、斂陰潛陽,此處取其「固澀」之性,針對崩帶、下焦不固之證。煅製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
  • 硫黃(2錢)
    大熱之品,能「補火助陽」,散寒凝、通血脈。針對「血海虛冷」之本,溫煦下焦以化寒積。
  • 龍骨(2錢)
    與牡蠣相須為用,增強固澀止崩、鎮心安神之效,兼能斂瘡生肌,輔助消散積聚。
  • 白石膏(5錢)
    通常用於清熱,但此處經煅製後性轉收斂,可能用於緩和硫黃之燥熱,並協助凝固血脈。
  • 白礬(3錢)
    煅製後(枯礬)收澀力強,專治帶下崩漏,兼能燥濕解毒,與硫黃一澀一溫,共調下焦寒濕。

2. 製法與劑型特點

  • 火煅無煙
    全方以「煅法」製備,使礦物藥轉為更利於吸收之細粉,並增強固澀之性。煅後硫黃毒性降低,白礬與石膏亦转为收斂止血為主。
  • 酒糊為丸
    酒性溫通,助藥力直達下焦血分,強化散寒活血之效。
  • 鹽棗湯/蔥湯/艾醋湯送服
    依證型調整引經藥:鹽棗湯補脾益血,蔥湯通陽散寒,艾醋湯溫宮止血,體現「辨證施藥」之靈活性。

3. 治療原理推論

  • 溫澀並行
    以硫黃溫補下元,散寒通滯;配伍牡蠣、龍骨、白礬固攝衝任,標本兼顧。
  • 從血治帶
    崩中帶下因於「血海冷」,故以溫藥化寒,澀藥止崩,寒熱互結之積聚得散。
  • 外邪內寒雙解
    風寒外搏與血海虛冷並存時,溫散藥(硫黃、蔥湯)與固澀藥(龍牡、白礬)共奏調和之效。

總結

聚寶丹以「溫陽固澀」為核心,針對虛寒型婦科積聚、崩帶,通過礦物藥煅製增效,配伍注重動靜結合(硫黃之動與龍牡之靜),反映古代「寒者熱之」「散收並用」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牡蠣1兩,硫黃2錢,龍骨2錢,白石膏5錢,白礬3錢(另研)。
上為末。入鍋子內,將白礬蓋四味藥上,2斤火煅無煙為度,乳細,酒糊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粒,空心鹽棗子湯送下;婦人赤白帶下血崩,淡竹葉蔥湯送下;血海冷,艾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聚寶丹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肺結核前列腺炎白帶遺精子宮崩漏尿道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子宮頸炎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聚寶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七引《衛生家寶》。 組成:牡蠣1兩,硫黃2錢,龍骨2錢,白石膏5錢,白礬3錢(另研)。 主治:諸虛,男子遺精白濁,淋病;婦人赤白帶下,血崩。

聚寶丹, 出處:《活人心統》卷三。 組成:沒藥1兩,琥珀1兩,木香1兩,當歸1兩,辰砂1錢,麝香1錢,乳香1兩,玄胡索(炒)1兩。 主治:婦人血海虛冷,外乘風寒,搏結不散,積聚成塊,血氣攻痛;及經候不調,崩中帶下。

聚寶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琥珀半兩,木香半兩,當歸(去蘆,淨洗)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沒藥(别研)半兩,真珠1錢,辰砂2錢半,乳香2錢半,麝香2錢半,當門子2錢半。 主治:心疾。

聚寶丹, 出處:《瑞竹堂方》卷一。 組成:白茯苓(去皮)1兩,山茱萸(去核)1兩,五味子1兩,乾山藥1兩,石蓮肉1兩,雞頭肉1兩,金櫻子1兩,巴戟(去心)1兩,破故紙(炒)1兩,杜仲(去粗皮,炒斷絲)1兩,牛膝(酒浸)1兩,熟地黃(酒浸,焙)1兩,石菖蒲1兩,遠志(去心)1兩,枸杞子(酒浸,焙)1兩,龍骨1兩,楮實1兩,茴香(炒)1兩,仙茅1兩,肉蓯蓉(酒浸,焙乾)1兩,沉香1兩。 主治:溫中正氣,祛風活血,逐寒除濕,填精益髓,強陰壯陽,聰耳明目,開心益智,暖胃化食,消痰寬中,殺九蟲,通九竅,補五臟,秘精氣,止夢遺,除咳嗽,養肌膚。主治:五勞七傷,諸虛不足,腰膝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