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當歸湯

增損當歸湯

ZENG SUN DA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大腸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心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6%
心包經 3%
腎經 3%
小腸經 3%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當歸湯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養血潤燥,活血止痛,對於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調和營衛: 當歸性溫和,能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的肢體麻木、四肢冰冷等症狀。

因此,增損當歸湯中加入當歸,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和營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氣血狀況。

增損當歸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當歸性溫,長期服用易致燥熱,黃芩性寒,能清熱瀉火,平衡當歸溫性,避免燥熱傷陰。
  2. 涼血止血:黃芩具涼血止血功效,能輔助當歸活血化瘀,更有效地止血,適用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

黃芩的加入,既能調和方劑性味,又能增強療效,使得增損當歸湯更具臨牀應用價值。

「增損當歸湯」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方中加入芒硝,可針對患者熱結便祕、腹痛脹滿等症狀,起到清熱瀉下、通便止痛的作用。
  2. 引藥入肝: 芒硝性滑,可引導藥物深入肝經,增強當歸、川芎等藥物的活血化瘀、養血滋陰功效,更有效地改善肝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症狀。

總而言之,芒硝在「增損當歸湯」中發揮著瀉熱通便、引藥入肝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增損當歸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當歸湯主治血虛證,而血虛常伴有氣虛,容易導致肺氣失宣,出現咳嗽、咽痛等症狀。桔梗的加入,可以宣肺利咽,使氣機通暢,輔助當歸養血補氣,緩解血虛所致的肺失宣降症狀。
  2. 助藥力達營:桔梗具有開宣氣機、升提藥力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深入血分,發揮其治療作用。當歸入血分,具有養血補血的功效,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當歸藥力更好地到達營血,更有效地改善血虛症狀。

增損當歸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營衛,疏散風邪: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和解少陽之功效。當歸湯主治血虛證,而血虛常伴有氣虛,容易導致衛氣不足,容易受外邪侵襲。柴胡可疏散外邪,升發陽氣,使營衛和諧,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血虛加重。

2. 協同當歸,改善氣血運行: 柴胡善於調理肝氣,而肝主疏泄,與血脈運行密切相關。當歸補血,而柴胡疏肝,二者相合,可使氣血流通,改善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增損當歸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是為了疏散風熱,升陽解表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升散風熱,疏解表邪之功。當歸補血活血,但若患者體內有風熱鬱積,則補血藥容易助熱,導致病情加重。升麻與當歸配伍,則能解表散熱,使補血藥物更容易發揮作用,達到補而不滯,散而不傷的效果。

此外,升麻還可升舉陽氣,提振正氣,有助於患者恢復體力,促進康復。

增損當歸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理氣燥濕之效。

當歸性溫,擅長活血調經,但若婦人血瘀兼有濕氣阻滯,單用當歸則難以奏效。厚朴性辛溫,善於行氣化濕,可助當歸疏通經絡,化解瘀血,使藥效更顯著。同時,厚朴還能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因氣機阻滯而引起的嘔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增損當歸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據《外台祕要》記載,此方主治「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並指出此症乃「蛔蟲咬也」。若服「溫中當歸湯」2-3劑無效,可改用本方。其適應證特點為:

  1. 腹痛特徵:疼痛遊走、時作時止,伴腹中腫塊聚散,符合中醫「蟲痛」範疇(如蛔蟲擾動所致)。
  2. 熱象與涎出:痛時發熱、流涎,反映蟲積化熱或濕熱內蘊。
  3. 病程較長:溫中類方劑無效,提示病機可能夾雜熱毒或氣滯,需調整治法。

此方針對蟲積兼熱的複雜病機,結合行氣、清熱、通下、調血等法,相較單純溫中驅蟲更為全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當歸(3兩):養血和血,緩急止痛,針對「痛有休止」的血分不調。
  • 黃芩(4兩):清熱燥濕,瀉肝膽鬱熱,治「多熱」及蟲積化熱。
  • 樸消(4兩):瀉下通便,攻逐腸道積滯,促使蟲體排出。
  • 桔梗(4兩):開提肺氣、宣暢氣機,與柴胡、升麻協同升散鬱結。
  • 柴胡(4兩)+升麻(3兩):疏肝解鬱、升舉清陽,調節氣機升降,緩解「往來上下」之痛。
  • 芍藥(1兩半):柔肝緩急,與當歸協調氣血,抑制腸痙攣。
  • 厚朴(1兩,選用):行氣除滿,助消腹中腫聚。

2. 配伍原理與推測功效

  • 清熱通下並行
    黃芩清熱,樸消通便,共解濕熱蟲積,攻逐有形之邪。此組合可能針對蟲體因熱躁動或腸道壅滯。
  • 調氣機、和氣血
    柴胡、升麻、桔梗調暢氣機升降,當歸、芍藥和血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與蟲擾交織的痛證。
  • 「通因通用」驅蟲
    傳統驅蟲方多配伍瀉下藥(如樸消),通過瀉下促進蟲體排出;輔以行氣藥,改善腸道蠕動阻滯。

3. 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可能通過:

  1. 直接作用:黃芩、樸消等清熱瀉下藥改變蟲體生存環境(如降低腸道pH或滲透壓),間接驅蟲。
  2. 間接調節:疏通氣血、緩解痙攣以減輕蟲積所致腹痛,標本兼顧。

三、總結

增損當歸湯以「清熱瀉下為主,調氣和血為輔」,適用於蟲積夾熱、氣血失和的複雜腹痛。其組方突破單純溫中驅蟲思維,體現「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的靈活性,尤其適合遷延不癒、熱象明顯者。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黃芩4兩,樸消4兩,桔梗4兩,柴胡4兩,升麻3兩,芍藥1兩半(一方有厚朴1兩)。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2服。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增損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蛔蟲病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當歸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當歸3兩,黃芩4兩,朴消4兩,桔梗4兩,柴胡4兩,升麻3兩,芍藥1兩半(一方有厚朴1兩)。 主治: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服溫中當歸湯2-3劑不效者。

增損當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三。 組成:當歸(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前胡(去蘆頭)1兩,黃芩(去黑心)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小麥1合,竹葉半兩。 主治:乳石發爲癰疽,腫痛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