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陳氏苦參丸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肺、脾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瀉火解毒之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瀉心火,解毒燥濕,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具有顯著療效。
- 苦參對於寄生蟲感染亦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苦寒之性可殺滅寄生蟲,配合其他藥材,可治療蛔蟲、蟯蟲、鉤蟲等寄生蟲感染。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因為玄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苦參本身偏苦寒,善於清熱燥濕,但其力較猛,容易傷陰。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與苦參同用,可起到緩和苦參的燥性,避免傷陰耗津,同時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溫和、全面。
此外,玄參的加入也能增強苦參對濕熱的治療效果,使藥效更加突出。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黃連,主要考量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苦參丸本身以苦參為主藥,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但對於濕熱蘊結,熱毒熾盛的病症,單靠苦參難以完全奏效。黃連苦寒,善於清心火、瀉胃火,並能解毒消炎,與苦參相配,一清一燥,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除濕熱,達到治療濕熱蘊結、熱毒熾盛等病症的目的。
陳氏苦參丸中添加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火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瀉下,能清熱瀉火,瀉熱通便,尤其擅長清泄腸胃實熱,並能解毒消腫。苦參亦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二者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腸胃實熱、大便祕結等症狀。
二、促進藥物吸收: 大黃具有通便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增強藥效。苦參味苦,易於滯留腸道,大黃的通便作用可促進苦參等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提高療效。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獨活,主要有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獨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苦參丸本身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加入獨活可以擴展其應用範圍,對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病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 配合苦參清熱解毒:苦參味苦性寒,擅長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但寒涼過度容易傷脾胃。獨活性溫,能溫陽散寒,與苦參搭配使用,可以緩解苦參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加平衡,提高整體療效。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消積導滯: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導滯的作用。苦參丸以苦參為君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但易於傷及脾胃。枳殼的加入可緩解苦參的燥性,並有助於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 配合苦參,增強療效:苦參善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而枳殼善於疏肝理氣,消積導滯。兩者合用,相輔相成,既能增強苦參清熱燥濕之力,又能緩解苦參的燥性,使藥效更加顯著。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解表祛風: 防風性溫,善於祛散外感風寒之邪,可緩解苦參所致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傷陽。
- 止癢止痛: 防風具有疏風止癢、止痛之功效,可與苦參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作用相輔相成,加強療效,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陳氏苦參丸中加入防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陳氏苦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和改善皮膚問題。在其組成中,黃芩的加入具有重要的意義。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效果,能有效地對抗體內的熱邪和濕氣,幫助緩解由於炎症引起的各種不適。尤其是在皮膚病或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中,黃芩能夠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炎症反應,促進皮膚的康復。
此外,黃芩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優良的抗氧化性,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減輕氧化壓力,從而增強整體的免疫力。這也解釋了為何黃芩這一成分被廣泛應用於多種方劑中以提升其療效。整體而言,黃芩在陳氏苦參丸中的作用,不僅增強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健康支持。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苦參丸本身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加入梔子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皮膚病症。
- 緩和藥性,減少副作用: 苦參性苦寒,久服易傷脾胃。梔子性寒,但兼具甘味,可緩和苦參的寒性,減少其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物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陳氏苦參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因濕熱內蘊或外感風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緩解苦寒之性:苦參性寒,服用過量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菊花性涼,但甘味偏多,可緩解苦參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陳氏苦參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遍身瘙癢,癬疥癰瘡」,即全身皮膚癢疹、疥癬(寄生蟲或真菌感染)、癰腫瘡毒等濕熱鬱結皮膚之證。其病機多因風熱濕毒外襲,或內蘊濕熱,血熱風燥,鬱於肌膚所致。方中以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為核心,配合活血涼血、疏風止癢之品,改善皮膚紅腫、滲液、瘙癢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清熱燥濕解毒
- 苦參(4兩):苦寒,主入心肝腎經,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治皮膚濕熱瘡癢要藥。
- 黃連(2兩):苦寒,清熱解毒,尤擅瀉心火(心火亢盛易致血熱發瘡)。
臣藥:涼血活血、疏風透表
- 大黃(2兩):瀉火通便,涼血解毒,使濕熱從二便排出。
- 黃芩(1兩)、梔子仁(1兩):清三焦濕熱,梔子兼能涼血解毒。
- 防風(2兩)、獨活(2兩):祛風除濕,宣透肌表鬱熱,緩解瘙癢。
- 白菊花(1兩):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助防風疏解表邪。
佐使藥:調和氣血、引藥上行
- 元參(2兩):滋陰降火,解毒散結,防苦寒傷陰。
- 枳殼(2兩):理氣寬中,助大黃通降腑氣,調暢氣機。
配伍特點:
- 清熱與祛風並舉:苦參、黃連、大黃清瀉內熱;防風、獨活、菊花祛外風,內外兼治。
- 解毒兼顧養陰:苦寒藥中佐元參滋陰,防過燥傷津。
- 通腑以泄熱:大黃、枳殼導濕熱下行,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接消除濕熱毒邪;配合祛風藥宣透表邪,解除皮膚鬱熱;兼以涼血滋陰、理氣通腑,調和氣血陰陽,標本兼顧。適用於濕熱毒邪壅滯肌表(偏實證),現代可類比於濕疹、蕁麻疹、皮膚感染等屬濕熱蘊結者。
傳統服藥法
苦參4兩,元參2兩,黃連2兩,大黃2兩,獨活2兩,枳殼2兩,防風2兩,黃芩1兩,梔仁1兩,白菊花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食後或茶或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陳氏苦參丸,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 組成:苦參4兩,元參2兩,黃連2兩,大黃2兩,獨活2兩,枳殼2兩,防風2兩,黃芩1兩,梔仁1兩,白菊花1兩。 主治:遍身瘙癢,癬疥癰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