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和血湯
BU ZHONG HE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中和血湯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升陽: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津養血之功效。補中和血湯多用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黃耆可補益氣血,提升脾胃功能,促進血液生成,改善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
- 固表止汗: 黃耆還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對於氣虛自汗、盜汗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補中和血湯中加入黃耆,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體虛自汗的症狀,使氣血更為充盈,體質更為強健。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氣益血: 人參為補氣藥,能補益元氣,促進氣血生化。補中和血湯主要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而人參能補氣益血,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二、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抗外邪侵襲。補中和血湯常用於氣虛血弱之症,而人參能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寧心,益氣健脾: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寧心、益氣健脾的功效。方中因失血或氣虛導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茯神可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失眠症狀。同時,茯神益氣健脾,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氣血生化,改善整體氣血不足的情況。
- 協同其他藥物作用:茯神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黃芪等,共同發揮滋補氣血、養心安神的作用。茯神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持久,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微辛,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補中和血湯常用於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如心胸憋悶、面色蒼白、肢體麻木等。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的消散,從而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丹參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清熱解毒藥物,消炎止痛,改善因血瘀所致的炎症反應。補中和血湯中往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功效。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 調和營血:補中和血湯常用於治療氣血兩虛、血虛證等疾病,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氣生化,調和營血,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使整體氣血充盈,達到補中和血的功效。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其活血行氣,可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補血和血。同時,川芎能止痛,可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
在補中和血湯中,川芎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共同發揮補中益氣、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補中和血湯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燥咳、痰稠難咳的患者,川貝母能清熱潤肺,使痰液易於咳出,有助於改善咳嗽症狀。
- 和血止痛: 川貝母還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補中和血湯中加入川貝母,能清熱解毒,同時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減輕疼痛,有助於改善血瘀引起的各種症狀。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降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補脾腎,益氣養血: 降香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補脾腎、益氣養血之效。補中和血湯主治脾腎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降香能溫補脾腎,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氣血生化,從而達到補中和血的目的。
- 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降香亦能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對於脾腎虛寒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補中和血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降香的加入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補中和血的作用。
補中和血湯中包含石菖蒲,主要基於其醒脾開胃,化濕和中的作用。
石菖蒲性辛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理氣止痛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脾虛濕困等症狀;其化濕作用,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因濕困而引起的腹脹、腹痛、嘔吐等症狀。
因此,在補中和血湯中加入石菖蒲,可起到健脾和胃,化濕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補中益氣,和血調經的功效相輔相成。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肺與養血生津的功效,以達到以下目的:
- 滋陰潤肺,緩解燥熱: 麥門冬性寒,能滋陰潤肺,緩解因血虛所致的肺燥熱,並改善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狀。
- 養血生津,補益氣血: 麥門冬入心、肺經,能養血生津,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並輔助補中益氣。
由此可見,麥門冬在補中和血湯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方劑的滋陰潤肺、養血生津之效,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血虛、津傷等症。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是基於其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溫腎助陽 的功效。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經,能溫補腎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補中和血湯以補氣血、溫腎陽為主要功效,加入巴戟天,不僅能加強補腎壯陽之效,更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中益氣、溫腎和血的目的。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一、 調和諸藥: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補中和血湯藥性偏寒涼,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防止損傷脾胃。
二、 益氣健脾: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補中和血湯以補血為主,加入甘草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補血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補血效果。
補中和血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是為了其安神養血的功效。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生津潤燥的作用。
方劑中使用酸棗仁,主要是針對心血不足、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酸棗仁可以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同時也能滋養心血,改善心悸、心慌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合用,達到補中和血、寧心安神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中和血湯」: 治療癲癇症
「補中和血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補益氣血、調和營衛、安神定驚的功效,主治癲癇症。方中組成包括:
- 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血。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
-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
- 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止咳。
- 降香:止血,活血化瘀,理氣行氣。
- 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豁痰。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
各中藥材的功效與應用:
黃耆:補益元氣,增強體質,用於氣虛體弱、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補血,用於氣血兩虛、久病虛弱、疲勞過度等症。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等症。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用於瘀血阻滯、胸痹心痛、跌打損傷等症。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用於頭痛眩暈、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止咳,用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降香:止血,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用於吐血、衄血、跌打損傷等症。
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豁痰,用於神志不清、癲癇抽搐、痰濕中阻等症。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於肺燥咳嗽、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用於腎陽虛弱、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症。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用於咽喉腫痛、口瘡、咳嗽痰多等症。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用於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盜汗等症。
「補中和血湯」各味藥材配伍,具有補益氣血、調和營衛、安神定驚的功效,主治癲癇症。方中黃耆、人參、茯神補益元氣,增強體質;丹參、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涼血消腫;川貝母、麥門冬清熱化痰,潤肺生津;石菖蒲、酸棗仁安神定驚,益氣養血;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脾。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氣血、調和營衛、安神定驚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和血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生耆5錢,小洋參1錢,茯神1錢半,丹參1錢半,歸身1錢半,川芎1錢半(炒),川貝1錢(去心),真降香1錢,石菖蒲1錢(鹽水炒),麥冬1錢(去心),蔻米5分(研),巴戟天3錢(去心,鹽水炒),生草1錢,生棗仁3錢,元肉3錢。 主治:癇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