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散

麥門冬散

MAI MEN D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十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脾經 23%
心經 23%
胃經 10%
大腸經 6%
腎經 6%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門冬散以麥門冬為主要藥材,這與麥門冬的藥性及功效密切相關。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清心除煩、潤肺止咳、益胃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散針對心肺陰虛、津液不足所導致的症狀,如口渴心煩、咳嗽氣喘、津液不足等。麥門冬的養陰生津功效可以滋養心肺之陰,補充津液,緩解這些症狀。

因此,麥門冬散以麥門冬為君藥,是根據其藥性及功效來決定,以達到治療心肺陰虛、津液不足的效果。

麥門冬散中加入半夏曲,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尤其對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但單用麥門冬容易導致痰濕內阻,而半夏曲的加入可有效解決此問題。

二、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麥門冬散中加入半夏曲,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脾胃不和、嘔吐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麥門冬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能夠補氣固表、生津止渴,對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疲勞乏力、口渴難耐等症狀。

麥門冬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麥門冬滋陰潤肺,但容易傷脾,而茯苓能補脾益氣,使脾胃運化正常,更好地吸收藥效,避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虛濕困。
  2. 配伍增效,協調藥性: 麥門冬偏於滋陰,茯苓偏於健脾,兩者相配,一陰一陽,互相協調,使藥性更趨於平和,增強療效。茯苓還能促進麥門冬的利水滲濕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地治療陰虛肺燥,津液不足的病症。

麥門冬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麥門冬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搭配能有效緩解麥門冬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解毒之功。與麥門冬配伍,可增強麥門冬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使整體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門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其病機核心在於熱邪擾動胃氣,導致胃失和降而上逆作嘔。脈數為熱象,提示體內有熱,可能為陰虛內熱或胃中實熱;小兒臟腑嬌嫩,脾胃運化力弱,熱邪易耗傷胃陰,使氣機不暢而嘔吐。方劑以清熱養陰、和胃降逆為方向,兼顧止嘔與調和中焦。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麥門冬(主藥,2兩)

    • 性味甘微苦寒,歸肺胃心經,擅長滋陰潤燥、清熱生津。
    • 針對熱傷胃陰,緩解口乾、嘔逆,養陰以復胃氣和降之職。
  2. 黃丹(1兩,炒紫)

    • 即鉛丹,性微寒,有毒,古代外用為多,但此方內服,推測其炒紫後減毒性,取其「鎮驚、降逆、止嘔」之效(古方中鉛丹偶用於痰熱驚癇或嘔吐)。
    • 與它藥配伍可能助降胃氣,然須注意用量極輕(每服僅1錢含少量黃丹)。
  3. 栝樓根(天花粉,1兩)

    • 甘微苦寒,清熱生津、潤燥止渴,輔麥門冬增強養陰清熱之力,兼緩熱灼津傷之口渴。
  4. 炙甘草(2兩)

    • 甘平,補脾益氣、緩急和中,調和諸藥,制黃丹之寒毒,並防麥門冬、天花粉寒涼傷胃。
  5. 赤茯苓(1兩)

    • 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導熱下行從小便出,避免熱邪上攻致嘔。

組方邏輯與整體功效

  • 清熱養陰為主:麥門冬、天花粉直接滋養胃陰、清除內熱,從根本上解決熱擾胃腑之病機。
  • 降逆止嘔為輔:黃丹鎮降(需謹慎),赤茯苓引熱下行,二者協調氣機,助胃氣下降。
  • 健脾調和為佐:炙甘草、赤茯苓健脾護中,防寒藥傷正,適合小兒脾胃特性。

此方結構簡潔,養陰不滋膩,清熱不傷陽,降逆不耗氣,體現「清補並行、標本兼顧」的思路,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體質特點。黃丹之用反映古代對頑固嘔吐的急治需求,然現代應審慎評估其必要性。

傳統服藥法


黃丹1兩(炒令紫色),栝樓根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甘草2兩(炙微赤,銼),赤茯苓1兩。
上為細散,入黃丹研令勻。
每服1錢,以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作用,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貧血肺結核霍亂癲癇乳腺炎神經性厭食症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麥門冬散,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麥門冬、石鍾乳、通草、理石各等分。 主治:婦人寒熱不均,氣道阻逆,乳汁不通。

麥門冬散,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 組成:麥門冬(去心)半兩,石膏(研)半兩,柏子仁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心1分。 主治:金瘡乳癰,諸腫煩滿。

麥門冬散,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麥門冬(用水浥,去心,焙)3錢,半夏曲(炙)3錢,人參(去蘆)3錢,茯苓(去皮)3錢,甘草(炙)1分。 主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

麥門冬散, 出處:《誠書》卷七引錢乙方。 組成:人參2錢,赤茯苓2錢,麥冬2錢,天冬2錢,熟地2錢,白茅根(去皮)2錢,生地2錢,甘草(炙)1錢。 主治:胃熱口臭,牙根出血。小兒客熱胃中,齒齦腫痛,或出鮮血。

麥門冬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麥冬、竹茹、黃芩、人參、甘草、茯神、當歸、熟地、白芍、于朮、川芎、知母、銀柴胡、黃耆、黑蒲黃。 主治:大補氣血,兼除熱清火,以安心神。主治:産後血虛內熱,引動心火,而致心煩者。

麥門冬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麥門冬(去心)半兩,桔梗1分,半夏1分,貝母半兩,升麻半兩,蔓荊子1分,甘草半兩,前胡半兩,防風半兩,款冬花半兩,桑白皮半兩,杏仁1分,白朮1分,五味子1分(用新者),赤芍藥半兩,菊花1分。 主治:三焦不利,心肺多壅,痰涎並積,口舌乾燥,咽嗌腫疼,肌體黃瘁,氣血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