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沒石子丸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沒石子丸主治脾腎陽虛,濕濁下注所致的遺尿、尿頻、小便不禁等症。白朮可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協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小便失禁。
- 固澀止遺:白朮入脾經,具有固澀止遺的作用。脾主運化,與腎氣相互協調,維持小便的正常排泄。白朮補脾益氣,可固澀膀胱,減少小便失禁,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遺的效果。
沒石子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沒石子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的濕熱之氣排出,有助於改善淋證的症狀。
- 健脾益氣: 茯苓還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濕熱下注常伴有脾胃虛弱,茯苓能增強脾胃運化,促進水濕代謝,從根本上改善淋證。
因此,茯苓在沒石子丸中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淋證的效果。
沒石子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腎助陽,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腎陽不足、寒凝氣滯導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陽痿早泄等症狀,丁香可以溫陽散寒,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沒石子丸中其他藥材如肉桂、附子等,也具有溫腎助陽的功效。丁香與這些藥材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療效。
總而言之,丁香在沒石子丸中的加入,是爲了增強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並與其他藥材配合,更好地治療腎陽不足、寒凝氣滯所致的疾病。
沒石子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固澀止瀉:赤石脂性澀,能收斂止瀉,與方中其他收澀止瀉藥物如牡蠣、滑石等配合,共同起到固澀止瀉的作用,適用於脾腎虛寒,腎氣不固所致的久瀉、滑泄等症狀。
- 燥濕止帶:赤石脂性燥,能燥濕止帶,與方中其他燥濕止帶藥物如白朮、茯苓等配合,共同起到燥濕止帶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濕盛,帶下清稀、色白如米泔水等症狀。
沒石子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沒石子丸以治療腎虛、陽痿、遺精等症為主,而腎虛常伴有脾腎陽虛、寒濕內阻,生薑能溫陽化寒,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藥力,提升藥效。
- 調和藥性:部分藥材性寒涼,如澤瀉、茯苓,而生薑性溫,加入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對脾胃造成損傷,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生薑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保障藥物安全,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沒石子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固精: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固精止遺的功效,可溫補腎陽,固攝精氣,對於腎陽虛、精關不固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澀腸止瀉:肉荳蔻還具有澀腸止瀉的作用,可收斂腸道,減少腸蠕動,對於脾腎陽虛、脾氣不固引起的腹瀉、泄瀉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因此,沒石子丸中加入肉荳蔻,可以起到溫腎固精、澀腸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腎虛精虧、滑精遺精、脾虛泄瀉等症狀。
沒石子丸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固澀: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其收斂固澀之效能有助於止瀉、止血,對於因脾虛泄瀉、腎虛遺精等症狀,可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治療因濕熱、火毒引起的瀉痢、口瘡等病症。在沒石子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有助於清熱解毒,改善患者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沒石子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臟氣虛弱,大腸滑洩,次數頻并,日漸羸瘠,不進飲食,或久患赤白痢,脾瀉」,其核心病機為脾腎虛弱,腸道不固,兼夾濕熱或虛寒所致泄瀉。
臟氣虛弱,大腸滑洩:
- 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陽不足,運化失職,水穀不化則泄瀉;腎陽虛衰則不能溫煦脾土,加重下利清穀、滑脫不禁。
- 「大腸滑洩」指腸道固攝無力,常見於慢性腹瀉(如五更瀉),糞質稀溏、難以控制。
久患赤白痢,脾瀉:
- 「赤白痢」為濕熱滯留腸道,氣血瘀滯,表現為黏液膿血便;「脾瀉」則屬虛性腹瀉,因脾虛濕盛,瀉下物多為未消化食物。
- 此方所治痢症,當屬久痢虛中夾實,已由急性濕熱痢轉為慢性,正氣已傷而餘邪未清。
日漸羸瘠,不進飲食:
- 長期泄瀉耗傷氣血,脾胃受納無權,導致形體消瘦、納呆,提示病情由脾及腎,需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沒石子丸以收澀固脫為主,清熱燥濕為輔,針對虛中夾實之泄瀉,通過以下配伍調理:
沒石子(半兩):
- 性溫,味苦澀,主入大腸經,功能澀腸止瀉,尤其擅長治療久瀉久痢。《藥性論》載其「治大人小兒大腹冷滑」。
地榆(半兩):
- 微寒,味苦酸,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適用於赤白痢便血。與收澀藥同用,防餘熱傷絡。
黃柏(二兩,蜜炒):
- 苦寒,清下焦濕熱,蜜炒後緩和寒性,兼顧脾胃。其與黃連合用,可清理腸道殘留濕熱,治痢止血。
黃連(一兩五錢,炒):
- 苦寒燥濕,為治痢要藥,炒製後減其峻性,專入腸道除濕熱。
酸石榴皮(一兩):
- 酸澀收斂,能固澀大腸、止瀉痢,與沒石子協同增強止瀉之力。《本草綱目》言其「治泄痢,下血脫肛」。
配伍特點:
- 收澀與清熱並行:沒石子、石榴皮固腸止瀉,地榆、黃柏、黃連清餘熱,適合久痢虛實夾雜之證。
- 寒溫調和:黃柏、黃連雖寒,但經炒製或蜜製減其涼性,配伍溫性的沒石子,避免過傷陽氣。
- 醋糊為丸:醋性收斂,助藥力直達腸道,增強止瀉效果;米飲送服顧護胃氣。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固澀腸道、清熱燥濕,修復臟腑虛損與腸道功能。針對「滑洩」以收澀治標,針對「赤白痢」以清熱治本,同時配伍兼顧脾胃運化,達到止瀉不留邪,清熱不傷正之效。
傳統服藥法
沒石子半兩,地榆半兩,黃柏(銼,蜜炒)2兩,黃連(炒,銼)1兩5錢,酸石榴皮1兩。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0-20丸,食前以溫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沒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木香、螺粉(燒)、草烏頭(生用,去皮尖)。 主治:小兒驚風內釣,腹痛不可忍。
沒石子丸,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沒石子半兩,地榆半兩,黃柏(銼,蜜炒)2兩,黃連(炒,銼)1兩5錢,酸石榴皮1兩。 主治:小兒腸虛受熱,下痢鮮血,或便赤汁,腹痛後重,晝夜不止,遍數額多。
沒石子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沒石子1錢,史君子1錢,川楝子1錢,白蕪荑1錢,肉豆蔻1錢,縮砂仁1錢,母丁香半錢,蘆薈半錢,麝香1字,白朮1錢。 主治:小兒冷疳,肌體黃瘦,臟腑不調,腹脹羸弱。
沒石子丸, 出處:《嬰童百問》卷七。 組成:沒石子8錢,木香1兩,黃連1兩,當歸1兩,青皮1錢。 主治:小兒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痢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症面或青或白,唇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卧不安。
沒石子丸,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白朮3錢,白茯苓3錢,沒石子(南蕃者,面裹,炮)2個,丁香(不見火)2錢,赤石脂(别研)2錢,白薑(切作片,略炒)2錢,肉豆蔻(面裹,炮)2錢,訶子(濕紙裹,炮,取淨皮)2錢。 主治:臟氣虛弱,大腸滑泄,次數頻並,日漸羸瘠,不進飲食,或久患赤白痢,脾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