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藥湯

沒藥湯

MEI Y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3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心經 26%
肝經 18%
肺經 12%
腎經 11%
小腸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沒藥湯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有顯著療效。因此,沒藥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
  2. 補腎壯陽,溫經散寒:沒藥還具備補腎壯陽、溫經散寒的功效。對於腎虛陽痿、宮寒不孕、寒濕痺痛等症,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沒藥湯中包含沒藥,正是利用了其多方面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沒藥湯中添加薑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薑黃性溫,味辛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沒藥、乳香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2. 溫經止痛,散寒止痛:薑黃還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薑黃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與沒藥湯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沒藥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對於體虛氣弱、元氣不足的患者,人參可以增強其抵抗力,幫助機體恢復健康。
  2. 協同藥力,提高療效: 沒藥湯本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而人參則可以補益氣血,使氣血充盈,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既能扶正固本,又能協同藥力,使得沒藥湯的療效更加顯著。

沒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之效。沒藥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與當歸相配,可增強活血化瘀作用,並兼顧補血養血,適用於瘀血阻滯、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沒藥性燥熱,當歸性溫潤,兩者相配,可中和藥性,使藥效更柔和,不易燥烈傷陰,同時也更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療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沒藥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沒藥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紅花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溫經散寒,促進藥效發揮: 紅花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沒藥本身性涼,加入紅花可以起到溫和作用,避免寒涼之性損傷陽氣。

沒藥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赤芍性涼,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凝滯,有助於消散因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導致的瘀血腫痛。
  2. 清熱解毒:赤芍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治療熱毒所致的紅腫熱痛。配合沒藥的活血生肌之效,可更有效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赤芍在沒藥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輔助角色,有助於提升方劑的療效。

沒藥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用於治療寒凝血瘀、陽氣虛衰導致的腹痛、肢冷、脈沉等症狀。而沒藥湯本身也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與附子相配,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改善患者陽氣不足的情況。
  2.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附子除了溫陽散寒外,還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沒藥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附子的加入可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並有助於止血。

沒藥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 沒藥性燥,易傷脾胃,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具健脾利濕之功,可緩解沒藥燥性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促進藥效發揮: 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藥液滲透到病竈部位,促進沒藥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沒藥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室女(未婚女子)月水不調」,具體症狀包括:

  1. 氣血不通:月經或斷或續,色澤異常(或赤或白),反映氣滯血瘀或氣血虛弱。
  2. 氣滯攻痛:氣血瘀阻,攻衝心腹,導致疼痛。
  3. 氣血兩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之象。

此方兼顧「活血化瘀」與「溫補氣血」,主要針對未婚女子因情志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血脈所致的月經不順。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沒藥:散瘀止痛,專治血瘀經閉、心腹疼痛。
  • 薑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與沒藥協同增強活血之效。
  • 蘇枋木(蘇木):活血祛瘀,專治婦科瘀血經閉。
  • 紅藍花(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調節月經色澤異常。
  • 赤芍藥: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適用於瘀熱互結之症。

配伍邏輯:此組藥物集中解決「瘀血阻絡」問題,改善月經斷續、色暗夾塊、腹痛等症。

2. 溫陽散寒、通脈止痛

  • 附子(大者,炮製):大辛大熱,溫通經脈,散寒止痛,針對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暢。

配伍邏輯:附子為方中唯一大熱之品,助陽化氣,推動血行,尤其適合寒凝或陽虛體質。

3. 補氣養血、健脾和中

  • 人參:大補元氣,助氣行血,改善氣虛推動無力之瘀滯。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與人參共奏氣血雙補之效。
  • 白茯苓:健脾滲濕,助運化而益氣血,針對面色萎黃、食欲不振。

配伍邏輯:此組藥物補益氣血,解決「虛」之本因,避免活血藥耗傷正氣。

4. 用酒煎服增效

以酒煎藥,取其辛溫通行之性,助藥力直達血分,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通補兼施」為核心:

  1. 攻邪:沒藥、薑黃、紅花等破瘀;附子溫通散寒,解除經脈凝滯。
  2. 扶正:人參、當歸補氣血;茯苓健脾,固護後天之本。
  3. 動靜結合:活血藥(動)與補益藥(靜)並用,既祛瘀生新,又防攻伐過度。

適用病機

  • 氣滯血瘀為主,兼氣血不足或寒凝。
  • 未婚女子情志鬱結、氣血失調,或寒客胞宮所致月經紊亂。

此方結構嚴謹,標本兼顧,體現中醫「活血不傷正,補虛不留瘀」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沒藥半兩,薑黃半兩,人參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蘇枋木(銼)半兩,紅藍花半兩,赤芍藥半兩,附子(大者)1枚(炮裂,去皮臍),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5分,加酒2分,再煎沸,去滓,空心、午食前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沒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沒藥半兩,薑黃半兩,人參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蘇枋木(銼)半兩,紅藍花半兩,赤芍藥半兩,附子(大者)1枚(炮裂,去皮臍),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主治:室女月水不調,氣攻心腹,或斷或續,或赤或白,面色萎黃,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