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膏

紅花膏

HONG HUA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心經 26%
脾經 22%
腎經 7%
肺經 5%
小腸經 5%
胃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小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花膏中包含紅花,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痛: 紅花亦具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減輕炎症反應,緩解腫脹疼痛。

因此,紅花膏中加入紅花,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炎症,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紅花膏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紅花膏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麝香的加入能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芳香濃鬱,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紅花膏中,麝香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藥效。

紅花膏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紅花、當歸等藥材配合,能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腫脹,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2. 溫經散寒,祛風止癢: 阿魏還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癢的功效,能改善因寒濕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在紅花膏中,阿魏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祛風止癢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濕痹、皮膚瘙癢等症狀。

紅花膏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血竭性味苦、甘、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紅花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血竭的加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2.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血竭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作用,能有效止血,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紅花膏中加入血竭,可有效提高其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的療效。

紅花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紅花等活血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收斂生肌:沒藥還具有一定的收斂生肌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與紅花膏中的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起到消炎止痛、生肌止血的功效。

紅花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紅花膏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赤芍可協同紅花等藥材,加強其活血化瘀之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狀態。
  2.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紅花膏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赤芍在紅花膏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紅花膏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

紅花性溫,擅長活血化瘀,而當歸則偏於養血,兩者相輔相成。當歸可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瘀血腫痛。此外,當歸還能滋陰潤燥,減輕紅花燥熱之性,使藥效更溫和,更適合用於治療各種瘀血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骨折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紅花膏主治「癖疾」,此證屬中醫積聚範疇,多因氣血瘀滯、痰濕凝結所致,常見於腹腔腫塊(如肝脾腫大)、癥瘕痞塊等。其特色在於外用貼敷,透過局部透皮吸收,直接作用於患處,以活血消癥、散結止痛為核心功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水紅花科熬膏

    • 水紅花科(紅蓼)具散血消癥、利水滲濕之效,熬膏後作為基質,既能黏合諸藥,又可加強局部滲透。初步推測其可能含有的黃酮類成分有抗炎、改善微循環作用。
    • 《滇南本草》載其「破血,治小兒痞塊」,契合癖疾病機。
  2. 臣藥:活血化瘀組合

    • 阿魏、血竭、沒藥:三者皆屬樹脂類藥材,氣味辛烈,擅破血逐瘀。阿魏化積消痞(《唐本草》謂「破癥積」),血竭活血定痛(《海藥本草》稱「主打傷折損」),沒藥散瘀通絡,協同增強攻逐癥瘕之力。
    • 赤芍、當歸:赤芍涼血散瘀,當歸補血活血,二者調和血分,防破血過猛而傷正。
  3. 佐使藥:麝香

    • 辛香走竄,能穿透經絡、開竅醒瘀,《神農本草經》言其「除邪,通血閉」。現代研究顯示其麝香酮成分可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引領諸藥直達病所。
  4. 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麝香、阿魏等辛散動藥,配伍當歸養血靜藥,使散瘀不耗血。
    • 內外同治:雖為外敷膏劑,然透過局部刺激改善氣血循環,間接調節臟腑功能,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

三、推測作用機理
此方可能透過以下途徑起效:

  1. 擴張局部血管:麝香、紅花等促進患處血液循環,加速病理產物代謝,利於腫塊消散。
  2. 抑制纖維增生:阿魏、沒藥或可調節膠原沉積,減緩組織纖維化(如肝硬化初期)。
  3. 鎮痛抗炎:血竭、赤芍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疼痛與無菌性炎症反應。

四、古方應用啟示
紅花膏體現「以通為用」的治療思路,針對氣滯血瘀型癖疾,尤其適合拒按、觸之有形的實證。其組方注重藥性協同與劑型特性,為中醫外治法中「膏摩療法」的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水紅花科1捆(熬膏1碗),麝香3錢,阿魏3錢,血竭3錢,沒藥5錢,赤芍1兩,當歸1兩。
上為細末,入膏內攪勻,以青布攤。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幼兒痞塊

相同名稱方劑


紅花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 組成:水紅花科1捆(熬膏1碗),麝香3錢,阿魏3錢,血竭3錢,沒藥5錢,赤芍1兩,當歸1兩。 主治:癖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