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樗皮丸

側柏樗皮丸

CE BAI CHU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7%
胃經 16%
肺經 12%
大腸經 11%
三焦經 4%
膀胱經 3%
腎經 3%
心經 3%
膽經 3%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側柏葉為側柏樹的葉,性涼,味苦、澀,入肝、腎經。其具有清熱止血、生髮烏髮、降壓鎮痛等功效。在側柏樗皮丸中,側柏葉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止血生髮: 側柏葉能收斂止血,可治療外傷出血、鼻出血等。同時,其有促進毛髮生長的作用,可改善脫髮、白髮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側柏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

側柏葉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達到止血生髮、清熱解毒的效果。

側柏樗皮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與側柏葉、樗皮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陰部瘙癢、濕疹等症狀。
  2. 收斂止癢: 黃柏的收斂止癢作用,可輔助側柏葉、樗皮等藥材,共同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瘙癢症狀,促進皮膚組織修復,達到止癢止濕的效果。

側柏樗皮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側柏樗皮丸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而黃連可以清熱瀉火,消除濕熱,幫助潰瘍消退。
  2. 燥濕止癢: 黃連亦有燥濕止癢的功效。濕熱蘊結容易導致皮膚瘙癢,黃連可以通過燥濕止癢,改善皮膚症狀,減輕患者痛苦。

總之,黃連在側柏樗皮丸中起著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

側柏樗皮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本方以側柏葉、樗皮清熱燥濕,止血生肌,但容易傷及肝氣,導致氣機鬱滯,而香附可解鬱理氣,使藥力暢達,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並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疼痛。
  2. 配合側柏葉,燥濕止癢:香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以配合側柏葉清熱燥濕,共同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

側柏樗皮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精之功效。方中樗皮、側柏葉等藥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加入白朮可起到健脾燥濕、調理脾胃之作用,避免藥物寒涼傷脾,使藥效更為溫和。

二、 固本培元: 白朮亦有補氣固本之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疾病,進一步促進藥物療效。

側柏樗皮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熱毒壅滯: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止痛的作用。方中樗皮清熱解毒,側柏葉燥濕止血,但較燥烈,易傷陰血。白芍可緩解藥性,防止熱毒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陰血。

二、調和藥性:白芍性微寒,能中和側柏葉、樗皮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同時,白芍的酸味能斂肝止血,配合側柏葉、樗皮,更能有效止血止瀉。

側柏樗皮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風止癢: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風止癢、通鼻竅的功效。側柏樗皮丸主治濕熱蘊結,外感風濕所致的皮膚瘙癢症,白芷可散風除濕,止癢止痛,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改善皮膚瘙癢症狀。
  2. 活血止痛: 白芷亦具活血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因風濕引起的疼痛。此功效與側柏皮、樗皮等藥材配合,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側柏樗皮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意指婦女因情緒失調(如憂思、鬱怒等七情內傷)導致肝脾氣機鬱滯,久而化熱,下注任帶二脈,形成色白或黃、質黏稠之帶下,伴隨脈象數而有力,屬肝熱脾虛兼濕熱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燥濕

    • 樗皮(臭椿皮):苦澀寒,清熱燥濕、收斂止帶,為君藥,直接針對濕熱下注。
    • 側柏葉(酒蒸):酒製加強活血涼血之效,協同清肝熱並收澀帶下。
    • 黃柏、黃連: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尤擅瀉相火,助樗皮祛濕熱之標。
  2. 疏肝理脾

    • 香附:辛平,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以解七情所傷之肝鬱。
    • 白朮、白芍:白朮健脾燥濕,固護中焦;白芍柔肝養血,與香附共調肝脾矛盾,防肝木乘脾。
  3. 收澀止血

    • 白芷(燒存性):炒炭後收澀性增,兼能燥濕止帶,並防濕熱傷絡。

整體方義
本方以「清熱燥濕」為主軸,結合「疏肝健脾」與「收澀止帶」。核心在於調理肝脾功能,肝氣疏則熱不內鬱,脾氣健則濕不下注,佐以苦寒清熱與收澀之品,標本兼顧。因脈數有熱,故側柏、黃柏、黃連用量較重;而香附、白朮、白芍調和氣血,防苦寒傷正,體現「瀉中寓補」之思維。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適用於現代「慢性盆腔炎」、「子宮頸炎」屬肝經濕熱者,若帶下色黃、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膩,可加減應用。然須辨明寒熱虛實,非一切白帶皆宜。

傳統服藥法


樗皮2兩,側柏葉(酒蒸)5錢,黃柏5錢,黃連5錢,香附1兩,白朮1兩,白芍1兩,白芷(燒存性)3錢。
上為末,粥為丸。
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燥濕、理氣止帶之功,適用於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側柏樗皮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樗皮2兩,側柏葉(酒蒸)5錢,黃柏5錢,黃連5錢,香附1兩,白朮1兩,白芍1兩,白芷(燒存性)3錢。 主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