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丸

DI Y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5%
胃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11%
腎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丸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出血不止,而脾胃虛弱則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加重出血癥狀。白朮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有利於止血。
  2. 固澀止血: 白朮入脾經,具有固澀止血作用,可防止血液外溢。地榆丸中以地榆爲主藥,清熱涼血止血,而白朮則起到輔助固澀止血的作用,增強藥效,使止血效果更佳。

地榆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其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的功效。

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 血痢崩漏外傷出血 等症。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苦寒之性可 瀉除腸胃熱毒止血止痢;其涼血之性可 清熱涼血止血止崩。因此,黃柏與地榆等藥材相配伍,可 增強止血止痢的效果,更好地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地榆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出血不止,而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與地榆、槐花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地榆、槐花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加平和。

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地榆丸的涼血止血功效,也兼顧了滋陰潤燥之效,使得整體方劑更為完善。

地榆丸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緩解疼痛: 地榆丸以止血為主,白芍性涼,能涼血止血,並能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疼痛。白芍與地榆等藥材相配,可協同止血,並能緩解出血部位的疼痛,提升療效。
  2. 養血柔肝,調和藥性: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使藥性更溫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導致損傷脾胃。同時,白芍還能調和地榆的收斂止血之性,使其止血效果更佳,避免過於燥澀而傷及正氣。

地榆丸以「地榆」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有顯著的止血功效。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經,能涼血止血,收斂生肌。其富含鞣質,能收縮血管,減少血液流失;同時也能促進凝血因子活性,加速血栓形成。因此,地榆丸以地榆為君藥,主治各種出血症,如外傷出血、內傷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皆能發揮其止血功效。

地榆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能。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狀。黃芩在方中可清瀉血分之熱,涼血止血,與地榆、白芍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此外,黃芩還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進一步提升療效。

地榆丸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功效。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而肝鬱氣滯、脾胃不和,往往會加重血熱妄行,因此加入香附,可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從根本上緩解血熱症狀。
  2. 輔助地榆涼血止血:香附雖不直接止血,但其疏肝理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從而間接輔助地榆涼血止血,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地榆丸

中藥方劑「地榆丸」,為常用的中醫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止血等功效。

地榆丸組成介紹

  • 白術: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地榆: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
  • 香附:辛散苦降,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補益氣血。

地榆丸主治功效

臟毒挾濕者:內臟有毒邪與濕邪一起作用。

地榆丸使用注意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用地榆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地榆丸期間,應避免飲酒。

總結

地榆丸是一種常用的中醫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止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臟毒挾濕者,如瘡瘍腫毒、痢疾、洩瀉等。

傳統服藥法


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朮、伏龍肝、地榆。
水為丸
。陳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的患者,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食慾不振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白朮半兩,黃柏(炒)2錢,生地黃2錢,白芍藥2錢,地榆2錢,黃芩(炒)2錢,香附2錢。 主治:臟毒挾濕者。

地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地榆1兩,草豆蔻3枚(炮,去皮),黃耆(銼)1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 主治:小兒腸虛腹脹,瀉血不止。

地榆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朮、伏龍肝、地榆。 主治:小兒時常糞後出血不止。

地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地榆1兩,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無食子(炮)半兩,熟艾(微炒)半兩,黃柏(去粗皮)3分,橡實殼(炒)1兩半。 主治:久痢不止。大便不禁。

地榆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 組成:大川烏頭(鹽炒,不得過熟,去皮臍尖)1兩,甜參1兩,地榆1兩,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勻)。 主治:風氣攻註、榮衛壅滯,四肢疼痛無力,漸成癱瘓。

地榆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 組成:地榆(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阿膠(糯米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訶子肉(炒,取肉稱)半兩,木香(曬乾)半兩,烏梅肉(去核,淨稱)半兩。 主治:瀉痢或血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