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丸

地榆丸

DI Y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5%
胃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11%
腎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丸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出血不止,而脾胃虛弱則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加重出血癥狀。白朮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有利於止血。
  2. 固澀止血: 白朮入脾經,具有固澀止血作用,可防止血液外溢。地榆丸中以地榆爲主藥,清熱涼血止血,而白朮則起到輔助固澀止血的作用,增強藥效,使止血效果更佳。

地榆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其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的功效。

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 血痢崩漏外傷出血 等症。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苦寒之性可 瀉除腸胃熱毒止血止痢;其涼血之性可 清熱涼血止血止崩。因此,黃柏與地榆等藥材相配伍,可 增強止血止痢的效果,更好地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地榆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出血不止,而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與地榆、槐花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地榆、槐花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加平和。

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地榆丸的涼血止血功效,也兼顧了滋陰潤燥之效,使得整體方劑更為完善。

地榆丸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緩解疼痛: 地榆丸以止血為主,白芍性涼,能涼血止血,並能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疼痛。白芍與地榆等藥材相配,可協同止血,並能緩解出血部位的疼痛,提升療效。
  2. 養血柔肝,調和藥性: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使藥性更溫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導致損傷脾胃。同時,白芍還能調和地榆的收斂止血之性,使其止血效果更佳,避免過於燥澀而傷及正氣。

地榆丸以「地榆」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有顯著的止血功效。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經,能涼血止血,收斂生肌。其富含鞣質,能收縮血管,減少血液流失;同時也能促進凝血因子活性,加速血栓形成。因此,地榆丸以地榆為君藥,主治各種出血症,如外傷出血、內傷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皆能發揮其止血功效。

地榆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能。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狀。黃芩在方中可清瀉血分之熱,涼血止血,與地榆、白芍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此外,黃芩還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進一步提升療效。

地榆丸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功效。地榆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而肝鬱氣滯、脾胃不和,往往會加重血熱妄行,因此加入香附,可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從根本上緩解血熱症狀。
  2. 輔助地榆涼血止血:香附雖不直接止血,但其疏肝理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從而間接輔助地榆涼血止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榆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臟毒挾濕」,屬中醫痢疾、便血範疇。臟毒多因濕熱蘊結大腸,灼傷血絡,導致下血鮮紅或紫黯,或伴黏液;濕邪黏滯,可見排便不爽、裏急後重。方名以「地榆」為君,可知其側重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兼以化濕止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止血層面

    • 地榆、槐花:直入大腸,清熱涼血止血,為治腸風臟毒要藥。
    • 黃連:苦寒燥濕,清腸中濕熱毒邪,與地榆協同增強止痢之效。
    • 伏龍肝(灶心土):溫澀止血,兼調和中焦,防寒涼傷胃。
  2. 祛風勝濕層面

    • 防風、荊芥穗:辛散風邪,風能勝濕,且荊芥穗炒炭可增強止血力。
    • 烏梅肉:酸斂生津,澀腸止瀉,並緩解黃連之苦燥。
  3. 養血和血層面

    • 當歸身、生地、阿膠:滋陰養血止血,防濕熱傷陰及反覆出血致血虛。阿膠兼能潤燥,緩解腸道滯澀。
  4. 理氣健脾層面

    • 枳殼:寬腸下氣,調暢腑氣,治後重感。
    • 白朮、炙甘草:健脾益氣,扶助運化,治濕之本在脾。

配伍特點
全方以「清熱止血為主,祛風化濕為輔」,兼顧養血理氣。地榆、槐花針對腸道出血;防風、荊芥穗升散濕鬱;黃連、伏龍肝一寒一溫,止血不助熱;烏梅、阿膠酸甘化陰,防燥藥傷津;白朮、甘草固護脾胃,體現「治血先治脾」思路。

治療原理推論
濕熱鬱於腸道,損傷絡脈,故清熱化濕以治因,收澀止血以治標。風藥疏通腸絡氣機(如防風),血藥調和榮衛(如當歸),符合「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理。丸劑緩圖,陳米飲送服,取其和胃氣、助藥力達下焦之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朮、伏龍肝、地榆。
水為丸
。陳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的患者,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食慾不振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白朮半兩,黃柏(炒)2錢,生地黃2錢,白芍藥2錢,地榆2錢,黃芩(炒)2錢,香附2錢。 主治:臟毒挾濕者。

地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地榆1兩,草豆蔻3枚(炮,去皮),黃耆(銼)1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 主治:小兒腸虛腹脹,瀉血不止。

地榆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朮、伏龍肝、地榆。 主治:小兒時常糞後出血不止。

地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地榆1兩,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無食子(炮)半兩,熟艾(微炒)半兩,黃柏(去粗皮)3分,橡實殼(炒)1兩半。 主治:久痢不止。大便不禁。

地榆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 組成:大川烏頭(鹽炒,不得過熟,去皮臍尖)1兩,甜參1兩,地榆1兩,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勻)。 主治:風氣攻註、榮衛壅滯,四肢疼痛無力,漸成癱瘓。

地榆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 組成:地榆(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阿膠(糯米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訶子肉(炒,取肉稱)半兩,木香(曬乾)半兩,烏梅肉(去核,淨稱)半兩。 主治:瀉痢或血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