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補血湯

知柏補血湯

ZHI BAI BU XU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大腸經 13%
肺經 13%
脾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6%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知柏補血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此方以知母配伍黃柏,清熱瀉火,同時滋陰潤燥,防止熱燥傷陰。

2. 緩解燥熱症狀: 該方主要針對陰虛火旺、燥熱傷津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知母清熱降火,滋陰潤燥,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促進體內陰陽平衡。

知柏補血湯中加入黃柏,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效。此方中加入黃柏,主要針對血虛兼有濕熱者,通過其清熱瀉火之性,去除濕熱,以利於補血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同時,黃柏可抑制脾胃濕熱,避免補血藥物滋膩生痰,造成痰濕阻滯,影響補血效果。因此,黃柏的加入,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協調,提高療效。

知柏補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升陽,固護脾胃: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知柏補血湯因其滋陰潤燥、涼血止血之效,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影響藥物吸收。加入黃耆可以健脾益氣,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造血功能,有助於提高患者抵抗力,促進病體康復。對於氣血兩虛的患者,黃耆可以補足元氣,為其提供營養,進一步改善體質。

知柏補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 當歸為補血要藥,其性溫和,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可補血養血,活血調經,兼具滋陰潤燥之效。知柏補血湯主治陰虛血燥,症見口乾咽燥、皮膚乾燥、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而當歸可滋養心血、肝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血虛之症。
  2. 活血化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知柏補血湯中,柏子仁潤腸通便,知母滋陰降火,若血瘀未散,藥效難以充分發揮,而當歸可助其活血化瘀,使藥物更易到達病所,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知柏補血湯」之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脾陰不足,虛火上沖」所致之眩暈重症。其臨床特徵如下:

  1. 發作性症狀:患者突發眩暈仆倒,意識喪失(昏不知人),伴隨遺尿、汗出,然甦醒後如常人,顯示此為暫時性虛風內擾之證。
  2. 病機關鍵
    • 脾陰虛生熱:右關脈細數,提示脾陰不足,陰虛內熱。
    • 虛火上炎:火性上沖,擾及清竅,故眩暈暴作;熱迫津泄則汗出,下劫腎陰則遺尿。
  3. 證候特點:此非痰厥或肝陽上亢,而是脾陰虧虛為本,虛火浮越為標,屬「本虛標實」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藥物性味歸經在本方作用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清虛熱、滋陰潤燥,直折上沖之火,兼滋脾陰之不足。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瀉腎火、堅陰固下,與知母協同降火,防虛熱下劫腎陰(針對遺尿)。
黃耆甘微溫,歸脾肺補脾益氣,固表止汗(針對汗出),助脾運化以資陰血生化之源。
當歸身甘辛溫,歸肝心脾養血和血,補而不滯,與黃耆共成「當歸補血湯」之意,氣血雙補以扶正。

(2)組方邏輯推演

  • 標本兼治
    • 治標:知母、黃柏苦寒降火,急挫虛熱上沖之勢,解除眩暈昏仆之急症。
    • 治本:黃耆、當歸補益氣血,滋養脾陰(甘溫化陰),從根源調理脾陰不足。
  • 五行相生考慮
    脾陰虧虛(土虛)易致腎陰被耗(水虧),方中知母、黃柏既清火,又固護下焦;黃耆補土生金,當歸養血濡木,整體調節五臟失衡。
  • 動靜結合
    知柏沉降瀉火(動),黃耆當歸升發補益(靜),一降一升,恢復氣機平衡。

(3)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瀉火補脾」為核心,通過:

  1. 清熱堅陰:瓦解虛火沖逆之病理基礎。
  2. 益氣生血:充實脾陰,使陰火得藏。
  3. 調和氣機:恢復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之常態,故眩暈自止。

適用於勞倦內傷或久病耗陰,導致「陰虛火動」之眩暈急症,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知母、黃柏、黃耆、當歸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尿失禁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夜間頻尿多尿夜間遺尿

相同名稱方劑


知柏補血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知母、黃柏、黃耆、當歸身。 主治:脾陰不足,火衝眩暈,暴發倒僕,昏不知人,甚則遺尿不覺,少傾汗出而醒,仍如平人,右關脈細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