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黃耆湯

FU LING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8%
肺經 17%
腎經 15%
肝經 14%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黃耆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源於其健脾利水、寧心安神的功效,與黃耆的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脾虛水腫、氣虛乏力、心神不安等症的目標。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能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兩者合用,既能健脾益氣,又能利水滲濕,對於脾虛水濕內停、氣虛乏力、心神不安等症,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茯苓黃耆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茯苓則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寧心安神。二者合用,可補氣固表,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因氣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自汗、盜汗、乏力、易感冒等。
  2. 扶正祛邪: 茯苓黃耆湯中黃耆的補氣作用,可增強機體正氣,提升免疫力,而茯苓的利水作用,則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二者共同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此方常用於治療氣虛濕邪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脾虛泄瀉、水腫、浮腫等。

茯苓黃耆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由茯苓、黃耆兩味藥材為主組成。然而,在某些變體或加減方中會加入菊花,其目的在於增強方劑對於肝腎不足、視力模糊或頭暈目眩等症狀的療效。根據中醫理論,菊花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因此,在茯苓黃耆湯中加入菊花,可以利用其清熱解毒和平肝明目的特性,不僅能幫助改善因肝火旺盛導致的眼睛乾澀、紅腫、視物不清等問題,還能夠輔助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總的來說,加入菊花使茯苓黃耆湯的適應範圍更加廣泛,能夠更好地調節人體內外環境,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茯苓黃耆湯是一張用於治療水腫、氣虛等症狀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含了茯苓、黃耆等草藥,其中還加入了獨活這一味藥材。獨活在本方中的使用是基於它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虛所導致的水液代謝失調,或是伴有風濕阻滯的病證,獨活能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幫助改善患者的症狀。在茯苓黃耆湯中,茯苓利水消腫,黃耆補益正氣,配合獨活的祛風除濕作用,三者相輔相成,可以有效增強整體方劑對水腫、氣虛兼有風濕阻滯等複雜病證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獨活在茯苓黃耆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辨證施治的思想,以及藥物間相互協同增效的原則。

茯苓黃耆湯中加入枳殼,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緩解脾胃氣滯: 茯苓黃耆湯主治脾虛氣陷、倦怠乏力等症。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寬中之效,可緩解因脾胃氣滯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使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改善。

2. 助長補益之力: 茯苓黃耆湯以補脾益氣為目的,枳殼的加入則可促進氣血流通,使補益之效更顯著。同時,枳殼能起到引導藥物下行、促進藥力滲透的作用,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效力。

茯苓黃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茯苓黃耆湯以補氣健脾為主,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使補氣效果更顯著,尤其適合氣虛血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頭暈目眩等症狀。
  2. 調和藥性:茯苓性平,黃耆性微溫,二者合用偏於溫燥,而當歸性溫,可緩解二者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茯苓黃耆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滋陰降火:黃耆性溫,茯苓偏燥,兩者合用易於燥傷津液。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滋陰清熱,與黃耆、茯苓搭配,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協調藥力:生地黃能與茯苓共同利水滲濕,但又能避免茯苓利水過度而耗傷陰液。同時,生地黃亦能與黃耆相輔相成,增強其補氣固表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治療效果最佳化。

茯苓黃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扶正固本: 人參為補氣藥,能益氣生津,補脾益肺,有助於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進一步強化茯苓、黃耆補脾益氣之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虛氣弱、體質虛弱等病症。
  2. 相輔相成: 茯苓、黃耆偏於健脾利濕,人參則側重於益氣補虛,三者合用,相輔相成,能達到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協同作用,治療效果更佳。

茯苓黃耆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腫、氣虛等症狀。根據古籍記載,此方劑的基本組成包含了茯苓、黃耆等多種草藥,用以補氣利水、調理身體。然而,在某些版本的茯苓黃耆湯配方中,還會加入烏頭這一成分。烏頭是一種具有強烈藥性的中藥,其主要功效在於散寒止痛、溫通經絡。由於烏頭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使用時需特別小心。

將烏頭加入茯苓黃耆湯中的考量,主要基於辨證施治的原則。當患者除了有氣虛水腫外,還伴有因寒濕引起的疼痛或麻木等症狀時,適當使用烏頭可以增強療效。但由於烏頭毒性較大,必須經過炮製以減低毒性,且用量須嚴格控制,避免發生中毒事件。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醫師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加入烏頭以及其用量,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茯苓黃耆湯

茯苓黃耆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益氣補虛、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水腫、泄瀉、食少、乏力等。

茯苓黃耆湯的組成包括:茯苓、黃耆、菊花、獨活、枳殼、當歸、生地黃、人參、烏頭。

方劑組成介紹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利水消腫等功效。

  •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清熱、明目退翳、止咳化痰等功效。

  • **獨活:**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枳殼:**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行氣寬中、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等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生地黃:**性涼,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益精填髓等功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

  • **烏頭:**性熱,味辛,歸肺、腎經。具有散寒除濕、活絡止痛、溫補陽氣等功效。

主治功效

茯苓黃耆湯具有益氣補虛、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水腫、泄瀉、食少、乏力等。此外,茯苓黃耆湯還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目昏眩等症。

使用禁忌

茯苓黃耆湯性溫,不宜久服。此外,孕婦、產後婦女、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應慎用。

總結

茯苓黃耆湯是一種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益氣補虛、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水腫、泄瀉、食少、乏力等。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菊花1兩,獨活(去蘆頭)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生乾地黃(焙)1兩,人參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月經量增多、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梅尼爾氏病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菊花1兩,獨活(去蘆頭)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生乾地黃(焙)1兩,人參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産後傷風,頭痛,目昏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