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黃耆湯

FU LING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9%
肺經 17%
腎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1%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茯苓黃耆湯

茯苓黃耆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益氣補虛、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水腫、泄瀉、食少、乏力等。

茯苓黃耆湯的組成包括:茯苓、黃耆、菊花、獨活、枳殼、當歸、生地黃、人參、烏頭。

方劑組成介紹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利水消腫等功效。

  •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清熱、明目退翳、止咳化痰等功效。

  • **獨活:**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枳殼:**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行氣寬中、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等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生地黃:**性涼,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益精填髓等功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

  • **烏頭:**性熱,味辛,歸肺、腎經。具有散寒除濕、活絡止痛、溫補陽氣等功效。

主治功效

茯苓黃耆湯具有益氣補虛、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水腫、泄瀉、食少、乏力等。此外,茯苓黃耆湯還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目昏眩等症。

使用禁忌

茯苓黃耆湯性溫,不宜久服。此外,孕婦、產後婦女、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應慎用。

總結

茯苓黃耆湯是一種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益氣補虛、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水腫、泄瀉、食少、乏力等。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菊花1兩,獨活(去蘆頭)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生乾地黃(焙)1兩,人參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 黃耆:補氣固表,利尿消腫。
  • 菊花:疏風清熱,明目退翳。
  • 獨活:祛風通絡,止痛消腫。
  • 枳殼:理氣和胃,行氣消脹。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生地黃:養血滋陰,涼血止血。
  • 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
  • 烏頭:散風止痛,開竅醒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月經量增多、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梅尼爾氏病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菊花1兩,獨活(去蘆頭)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生乾地黃(焙)1兩,人參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産後傷風,頭痛,目昏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