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壓散

臍壓散

QI Y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中性 (1.0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7%
腎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9%
膀胱經 8%
胃經 8%
心經 4%
膽經 3%
脾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臍壓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中散寒:吳茱萸性溫,味辛,可溫暖中焦,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止痛止嘔:吳茱萸具有止痛止嘔的作用,可緩解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

由於臍壓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而吳茱萸的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功效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因此被納入方劑之中。

臍壓散方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燥濕、瀉肝膽火、消腫止痛的功效。龍膽草苦寒,入肝膽經,可清泄肝膽濕熱,對於因肝膽濕熱所致的腹痛、腹脹、脅痛、黃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龍膽草亦有抗炎作用,有助於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臍周疼痛及炎症。因此,臍壓散中加入龍膽草,可有效針對肝膽濕熱導致的疼痛及炎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臍壓散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止癢:硫磺具有殺菌、抑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感染,對於因濕熱或外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硫磺性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皮膚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臍壓散中加入硫磺,能夠起到殺菌止癢、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皮膚病症。

臍壓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臍壓散常用於治療臍部出血,白礬可收縮血管,減少滲出,達到止血目的。
  2. 燥濕殺蟲:白礬亦具燥濕殺蟲之效,可抑制細菌滋生,防止感染。臍部易受潮濕環境影響,白礬可幫助乾燥殺菌,預防感染。

綜上,白礬在臍壓散中起到收斂止血、燥濕殺蟲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臍壓散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臍為神氣之根,以硃砂鎮心安神,可緩解因心神不寧而引發的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對於因熱毒蘊積於腹而引發的腹痛、腹脹等症,硃砂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臍壓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專治原發性高血壓病,透過外敷肚臍(神闕穴)發揮藥效。中醫認為,高血壓多與肝陽上亢、腎虛火旺或痰濕內阻等病機相關,而臍壓散以局部給藥方式,調和陰陽、引火下行,從而達到降壓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吳茱萸(膽汁制)

    • 吳茱萸性熱,主入肝、腎經,能疏肝下氣、溫腎散寒
    • 膽汁制後,其辛烈之性稍緩,並增強清肝膽鬱火的作用,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 透過肚臍吸收,可引陽氣下行,緩解頭暈目眩等上亢症狀。
  2. 龍膽草醇提取物

    • 龍膽草為清瀉肝膽實火之要藥,其醇提取物濃縮有效成分,增強瀉火降壓之力。
    • 與吳茱萸配伍,一溫一寒,調和陰陽,針對肝火與肝鬱並見之證。
  3. 硫黃

    • 硫黃性熱,能助陽散寒、通絡化濁,促進局部氣血循環。
    • 與吳茱萸協同,溫通腎陽,改善腎虛所致的水液代謝失常(可能與高血壓患者水鈉潴留相關)。
  4. 白礬(醋制)

    • 白礬化痰燥濕、收斂固澀,醋制後增強其入肝經、降逆鎮靜的作用。
    • 可緩解痰濕阻滯脈絡導致的高血壓,並防止陽氣過度外浮。
  5. 朱砂

    • 朱砂鎮心安神、清心降火,傳統用於心肝火旺之煩躁不寧。
    • 高血壓患者常見心神不穩,朱砂能通過經絡傳導,間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亢奮狀態。
  6. 環戊甲噻嗪(西藥成分)

    • 此為現代利尿降壓藥,可直接作用於腎臟,減少水鈉滯留,降低血容量。
    • 中醫視此為「祛濕利水」之輔助,與硫黃、白礬共奏化濁降壓之效。

方劑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吳茱萸、硫黃之溫,配伍龍膽草、朱砂之寒,平衡陰陽,避免過燥或過涼。
  • 內外結合:透過肚臍(神闕穴)吸收,藥效直達經絡,調節肝、腎、心經氣機,進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
  • 標本兼治:既清肝瀉火(治標),又溫腎助陽(治本),結合現代利尿成分,多途徑協同降壓。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

  1. 調節陰陽:平衡肝腎功能,抑制肝陽上亢,引火歸元。
  2. 化痰利濕:改善水液代謝,減輕血管阻力。
  3. 鎮靜安神:穩定自主神經系統,緩解血壓波動。
  4. 局部刺激:肚臍敷藥激發經氣,調節內臟功能,間接降低血壓。

總體而言,臍壓散融合傳統中醫「外治內效」思維與現代藥理,針對高血壓的多重病機設計,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智慧。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500克(膽汁制) 龍膽草醇提取物6克 硫黃50克 白礬100克(醋制) 朱砂50克 環戊甲噻嗪175毫克
壯腎陽,降血壓。
上為極細末。
用藥前先將患者肚臍部用溫水洗擦乾淨,每次用藥粉約0.2克,倒入肚臍內,敷蓋棉球,外用膠布固定。每周換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臍壓散, 出處:《古今名方》引河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方。 組成:吳茱萸500g(膽汁制),龍膽草醇提取物6g,硫黃50g,白礬100g(醋制),朱砂50g,環戊甲噻嗪175mg。 主治:壯腎陽,降血壓。主治:原發性高血壓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