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血起廢湯

生血起廢湯

SHENG XUE QI F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6%
肺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5%
胃經 10%
心包經 4%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血起廢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其滋陰生津、養血潤燥之功效。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並能養血填精。生血起廢湯多用於氣血虧虛、陰虛燥熱所致的症狀,而玉竹的滋陰養血功效,可緩解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其生津潤燥作用亦有助於補益氣血,達到生血起廢的功效。

生血起廢湯是一個用於調理氣血、促進生血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山茱萸,這一成分的使用具有重要的醫療價值。山茱萸常被用於補肝腎、益精血,其特有的成分能夠滋養肝腎,促進血液生成,對於血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乏力等,具有顯著效果。此外,山茱萸具有收澀作用,可以防止氣血的泄漏,從而提高養血效果。在生血起廢湯中加入山茱萸,能夠使整個方劑更加平衡,增強其綜合作用,使得身體能夠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其他藥材所提供的營養成分。對於虛弱的患者來說,這樣的組合不僅能夠促進血液的生成,同時也有助於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效改善健康狀況。因此,山茱萸在生血起廢湯中的選擇,顯示了中醫對於藥材選擇的獨特見解和深刻理解。

生血起廢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能補益精血、滋潤陰液,對於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填精益髓:熟地黃性溫潤,入肝腎二經,能填精益髓,改善腎精虧虛所致的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等症狀。

因此,熟地黃在生血起廢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改善因血虛和腎精虧虛所導致的各種病症。

生血起廢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之效。方中以其補血養血,促進血脈流通,改善氣血虧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2. 促進組織修復: 當歸還具有促進細胞生長、修復組織的功能,可加速損傷組織的修復,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瘀血和疼痛。

綜合以上兩點,當歸在生血起廢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補血活血,還能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生血起廢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血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生血起廢湯以補血益氣為主,但若脾虛濕盛,則氣血難以生化,藥力難以達血脈。茯苓健脾利濕,可改善脾胃功能,使藥材更易於吸收,促進氣血生化。
  2. 緩解藥性燥烈,使藥性平和:生血起廢湯藥性偏溫燥,長期服用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茯苓性平,能緩解藥性燥烈,使藥性平和,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

生血起廢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白芥子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2.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白芥子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風寒犯肺、痰阻氣道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白芥子可起到宣肺解表、化痰止咳的作用。

生血起廢湯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為主,白芥子的加入,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生血起廢湯」主治「血虛不能養筋脈」,具體表現為身體未完全癱瘓(「身未顛仆」),但左半側肢體麻木不仁(「左手半邊不仁」),言語困難(「語言謇澀」),以及口角流涎。此證屬中風輕證或中風先兆,病機為陰血虧虛,筋脈失濡,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功能受限。

  1. 血虛筋脈失養:肝藏血,主筋;血虛則筋脈失於濡潤,肢體麻木不仁。
  2. 言語謇澀、口角流涎:脾主肌肉,開竅於口;血虛兼氣弱,脾失健運,津液不攝,故流涎;舌本失養則言語不利。
  3. 左側病變:中醫理論認為「左屬血,右屬氣」,左側症狀多與血分病變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以「滋陰補血、調和肝脾」為核心,藥物配伍如下:

  1. 葳蕤(玉竹,2兩)

    • 滋陰潤燥,養肺胃之陰,間接助生血之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 現代視角:可能改善微循環,緩解肢體麻木。
  2. 熟地(1兩)、當歸(1兩)

    • 熟地補腎填精,當歸養血活血,二者共為補血要藥,直接滋養肝血以濡筋脈。
    •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血足則風動之象(麻木、流涎)自緩。
  3. 山茱萸(4錢)

    • 補益肝腎,固攝精氣,助熟地補腎陰,防津液外泄(如流涎)。
    • 酸收之性可斂陰血,避免滋膩藥物過於散漫。
  4. 茯苓(5錢)

    • 健脾滲濕,防熟地、葳蕤滋膩礙胃,兼助脾運以攝津(治流涎)。
    • 與白芥子配伍,通利水濕,化痰涎。
  5. 白芥子(5錢)

    • 辛溫走散,化痰通絡,針對「語言謇澀、流涎」等痰濕阻絡之標證。
    • 與當歸協同,活血化痰,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整體方義與推論

  1. 標本兼治

    • 治本:熟地、當歸、山茱萸補肝腎養血,葳蕤滋陰生津。
    • 治標:白芥子化痰通絡,茯苓健脾化濕。
  2. 氣血津液並調

    • 補血藥配伍化痰滲濕之品,避免血虛兼痰濕的「虛中夾實」矛盾。
  3. 可能適應症延伸

    • 現代臨床或用於腦缺血後輕度肢體功能障礙、周圍神經病變屬陰血不足、痰瘀阻絡者。

此方體現「補而不滯,通而不傷」的思路,通過養血填精為主,佐以化痰通絡,恢復筋脈氣血濡潤與功能。

傳統服藥法


葳蕤2兩, 山茱萸4錢, 熟地1兩, 當歸1兩, 茯苓5錢, 白芥子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月經量過多、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作用,因此,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麻痺四肢麻痺癱瘓多痰口角自動會流口水

相同名稱方劑


生血起廢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葳蕤2兩,山茱萸4錢,熟地1兩,當歸1兩,茯苓5錢,白芥子5錢。 主治:血虛不能養筋脈,身未顛仆,左手半邊不仁,語言謇澀,口角流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