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荊花丸

白荊花丸

BAI JING HU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20%
肺經 17%
腎經 13%
心經 10%
胃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荊花丸中包含烏頭,此乃因烏頭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痙之效,而白荊花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

烏頭性辛溫,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寒濕所致的痹痛,具有良好的療效。在白荊花丸中,烏頭可與其他藥材相配伍,發揮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痙之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目的。

然而,烏頭藥性猛烈,有毒,使用需謹慎,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白荊花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肺、脾經,具燥濕化痰之功。白荊花丸主治痰熱咳嗽,而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緩解咳嗽症狀。

2. 抑制嘔吐: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抑制因痰熱上逆引起的嘔吐。白荊花丸中常含有其他燥熱藥物,可能引起胃氣上逆,而半夏則可起到平衡作用,防止嘔吐發生。

白荊花丸中加入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白荊花丸所治之熱毒、疔瘡、癰腫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2. 燥濕止癢:輕粉亦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病症,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輕粉具有一定毒性,需謹慎使用。若服用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專業醫師。

白荊花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中醫藥中是相對特殊的情況。水銀在中醫藥理論中被視為一種具有特異療效的藥材。其主要作用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某些炎症性疾病及瘡癤有良好的療效。歷史上,中醫對水銀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醫者認為水銀能夠有效排毒,並用於治療風濕、癲癇等病症。

然而,水銀的毒性問題也不容忽視。長期或過量使用水銀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包括神經系統損傷和腎臟損傷。因此,現代醫學反對在臨牀中使用水銀。白荊花丸的組成或許反映了古代醫學的觀念,但在現代醫療體系中,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謹慎評估,並強調以安全有效的替代品取而代之。

白荊花丸方劑中包含「白花蛇」的原因主要有二:

  1. 蛇毒入藥: 白花蛇指的是眼鏡蛇科的蛇類,其蛇毒具有較強的毒性,但經過炮製後可入藥,具有祛風止痛、通絡止痺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麻木不仁等症狀。
  2. 蛇毒與白荊花相輔相成: 白荊花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與白花蛇的藥性相輔相成,能起到增強藥效、協調藥性的作用。白荊花丸中白花蛇與白荊花搭配使用,可發揮更大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荊花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消腫: 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具有解毒消腫、散結止痛之功效。白荊花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而天南星可解毒散寒,消腫止痛,配合白荊花等藥材,可增強療效。

2. 祛風止痙: 天南星亦具有祛風止痙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因風寒溼邪所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白荊花丸中加入天南星,可起到祛風止痙,緩解患者肌肉痙攣、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荊花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急風,腰背強硬,口眼牽急」,乃針對風邪驟襲、經脈拘攣之急症。此處「急風」當屬外風引動內風,風痰壅滯經絡所致。其「腰背強硬」為督脈受邪,筋脈失養;「口眼牽急」則屬風痰上擾面部經絡,類似於中風面癱或痙攣之證。全方以祛風化痰、通絡解痙為核心,屬古代風病急症用藥範疇。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白荊花(微炒)
    白荊花古籍記載性味辛溫,善祛風通絡。炒製後減其峻烈之性,專攻風邪壅滯經脈,尤宜於肢體拘急。

  2. 烏頭(炮裂)、天南星(炮裂)
    二者均經炮製減毒,烏頭逐風濕、開痹通絡;天南星化痰祛風,合而攻克「風痰阻絡」之病機。炮製後毒性降低,然仍存搜風透絡之效,針對「急風」之暴烈病勢。

  3. 半夏(湯洗)、膩粉
    半夏經反復湯洗去滑,專化痰濁;膩粉(輕粉)性走而利竅,助痰濕從二便排出。此二藥協力瓦解「痰濕」這一病理產物,斷風痰相搏之勢。

  4. 水銀(棗瓤研)、白花蛇(酒浸炙)
    水銀古人用其「鎮墜痰涎」,棗瓤研磨減其毒性,取其沉墜之性引藥入經;白花蛇為祛風要藥,酒浸後增強透達經絡之力,主治「肢體頑痹,口眼喎斜」。此配伍彰顯「以毒攻毒」思路,直搗深伏之風痰。

  5. 煉蜜為丸
    以蜜緩和諸藥毒性,丸劑取其漸消緩散,配合熱酒送服,既助藥力上行外達,又防峻藥傷胃。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風痰同治」為綱,融「祛風藥(白荊花、烏頭、白花蛇)」與「化痰藥(半夏、天南星、膩粉)」於一爐,更借水銀鎮墜之性,使風痰無所遁形。其效峻猛,專為風痰驟發、經脈拘急之急症而設,體現古代「急則攻邪」的治則。所治諸症,皆由風邪挾痰、流竄經絡所致,故以通絡解痙為終極目標。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原方記載,未涉及現代臨床應用與安全性評估。)

傳統服藥法


白荊花半兩(微炒), 烏頭1分(炮裂,去皮臍), 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 ,膩粉半分, 水銀半兩(以棗瓤研令星盡), 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 天南星1分(炮裂)。
上為末,入水銀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白荊花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白荊花半兩(微炒),烏頭1分(炮裂,去皮臍),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膩粉半分,水銀半兩(以棗瓤研令星盡),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南星1分(炮裂)。 主治:急風,腰背強硬,口眼牽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