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真火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病所: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真火湯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之症,而白朮可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力更好地吸收和運送到病所,達到更好的療效。
- 配伍相宜,協調藥性: 真火湯中常含有清熱瀉火之藥,而白朮能補脾益氣,可防止清熱藥過於寒涼,損傷脾胃,起到協調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持久。
真火湯中包含巴戟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巴戟天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的作用。真火湯主要用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虛火上炎,而巴戟天能補腎陽,提升腎氣,從根本上抑制虛火上升。
- 溫腎助陽,散寒除濕: 巴戟天還具有溫腎助陽,散寒除濕的功效。真火湯中常配合其他溫陽散寒的藥物,如肉桂、附子等,巴戟天的加入可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促進陽氣流通,進一步改善腎陰虛所致的寒濕症狀。
真火湯中加入附子,是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主要針對以下兩點:
- 寒邪入裡:真火湯多用於寒邪侵襲、陽氣不足導致的疾病,如陽虛水腫、陽痿、宮寒不孕等。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驅散體內的寒邪,恢復陽氣,從而改善病症。
- 回陽救逆:對於陽氣衰竭、生命垂危的患者,附子更能發揮回陽救逆的作用,使其恢復生機。附子可溫補心陽,增強心臟功能,並促進血液循環,有效地救治危重病人。
因此,附子是真火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它在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方療效。
真火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熄風止痙: 真火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燔灼,神昏譫語,痙厥抽搐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痙的作用,可清熱瀉火,熄滅病邪之熱,並緩解痙厥抽搐。
- 疏散風邪,調和營衛: 防風能夠疏散風邪,調節營衛之氣,使營衛調和,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因熱邪內擾引起的各種症狀。
總而言之,防風在真火湯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熄風止痙,同時疏散風邪,調和營衛,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真火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川牛膝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之效。真火湯主治熱證,而川牛膝能清瀉體內虛火,降低熱度,改善因熱引起的症狀。
- 活血通絡: 川牛膝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功。真火湯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川牛膝能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況。
因此,川牛膝在真火湯中扮演著清熱瀉火、活血通絡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療效的發揮。
真火湯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之效。真火湯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症狀,石斛可以滋養陰液,降低體內虛火,達到清熱降火的目的。
- 益胃健脾:石斛亦有益胃生津、健脾養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陰虛火旺而引起的胃陰不足、口乾舌燥等症狀。真火湯中加入石斛,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真火湯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在於萆薢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
萆薢善於清泄下焦濕熱,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尿頻尿急、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萆薢還能通利水道,利濕排石,對於濕熱所致的石淋、砂淋等症狀亦有顯著功效。
真火湯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濕熱所致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疾病,而萆薢的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功效,正好與真火湯的治療目的相契合,因此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真火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針對其清熱利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對於真火亢盛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茯苓還能利水消腫,幫助體內濕熱排出,進一步降低體內燥熱,配合其他清熱藥物,起到更好的清熱降火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真火湯所治之證為「冷痹」,以「腳膝疼痛、行步艱難」為主要表現,其關鍵病機在於陽氣虛衰、寒濕內侵,導致經脈凝滯,氣血不通。患者自覺「皮肉涼至骨」,此為寒邪深伏骨髓、真火不足之象。其病位在肝腎,因肝主筋、腎主骨,膝為筋之府,腎陽虧虛則骨髓失溫,肝血不榮則筋脈攣急,加之寒濕阻絡,故見冷痛難行。
此方針對「真火(腎陽)衰微」而設,透過溫補腎陽、散寒除濕、通絡止痛,逐步恢復肢體溫熱與活動功能。服藥後先溫皮肉,次熱骨髓,繼而痛減步穩,反映藥效由表入里、從氣至血,層層深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巴戟天、附子
- 巴戟天(1兩):溫補腎陽,強筋骨、逐寒濕,直入下焦,助命門真火。
- 附子(1錢):大熱之品,通行十二經,散寒止痛,與巴戟天協力振奮陽氣,驅除沉寒。
臣藥:白朮、茯苓
- 白朮(5錢):健脾燥濕,土厚則能制水,防寒濕再侵,兼助氣血生化。
- 茯苓(3錢):滲濕利水,導寒濕從小便出,與白朮共固中焦,杜絕濕源。
佐藥:牛膝、萆薢、石斛
- 牛膝(3錢):活血通經,引藥下行至膝,兼具補肝腎、強筋骨之效。
- 萆薢(2錢):祛風除濕,專治痹痛,尤善分離濁濕,使關節屈伸得利。
- 石斛(3錢):養陰益胃,防溫燥傷津,兼能滋腎澀精,寓「陰中求陽」之意。
使藥:防風
- 防風(1錢):風藥之潤劑,外散風寒,內升清陽,助附子開腠理以透邪外達。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溫腎陽、健脾胃、祛寒濕」為核心,配伍具三大特點:
- 補瀉並行:巴戟天、附子溫補為主,萆薢、茯苓祛邪為輔,標本兼治。
- 上下兼顧:白朮、茯苓健脾升清,牛膝、萆薢引藥下行,調暢氣機。
- 剛柔相濟:附子之燥烈得石斛之柔潤制約,免傷真陰。
全方使腎陽得充,寒濕得化,經絡得通,故冷痹可愈。服藥次第反映「由陽生陰,從氣至血」的治療邏輯,符合「陽氣流通,陰凝自散」之古訓。
傳統服藥法
白朮5錢,巴戟天1兩,附子1錢,防風1錢,牛膝3錢,石斛3錢,萆薢2錢,茯苓3錢。
水煎服。連服4劑而皮肉溫矣,又服4劑而骨髓熱矣,再服4劑腳膝之痛去,更服4劑而步履無艱難之態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真火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白朮5錢,巴戟天1兩,附子1錢,防風1錢,牛膝3錢,石斛3錢,萆薢2錢,茯苓3錢。 主治:冷痹,腳膝疼痛,行步艱難,自按其皮肉直涼至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