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苓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二苓丸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赤茯苓的加入能加強此功效,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健脾和胃: 赤茯苓還具健脾和胃的作用,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二苓丸中加入赤茯苓,不僅利水滲濕,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二苓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二苓丸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茯苓作為君藥,能健脾利濕,使水濕得以運化,利於消腫退水。
- 配伍增效:二苓丸中除了茯苓,還包含澤瀉、豬苓等利水藥,茯苓與之配伍,能增強利水滲濕之力,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此外,茯苓還能緩和澤瀉、豬苓的寒性,避免傷脾胃。
二苓丸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二苓丸主治脾虛濕盛,而人參性溫,味甘,能補氣益脾,助脾運化水濕,改善濕邪困脾之症。
-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濕邪侵襲,避免病情反覆。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合,既能祛除濕邪,又能補益脾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二苓丸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心血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胸悶、心痛等症狀。同時,丹參亦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血瘀、出血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二苓丸以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加入丹參,則能輔助其活血化瘀,改善心血循環,進一步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苓丸]解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不禁」,其病機核心在於心腎兩臟功能失調:
- 心腎不交:心主神明,腎主藏精;心火需下溫腎水,腎水需上濟心火。若心腎虛弱,水火不濟,則神志不安、夜寐不寧,甚則遺溺。
- 氣化失司:腎虛則膀胱不約,加之心氣不足,無法统摄津液,故見小便頻數或失禁。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藥味組成與核心邏輯
君藥:
- 赤茯苓、白茯苓:
- 白茯苓(茯苓菌核白色部分)性平,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助心氣下降以交腎;
- 赤茯苓(菌核淡紅色部分)偏入血分,清利濕熱,導心火下行。二苓配伍,分清水濕濁邪,調和心腎氣化。
臣藥:
- 人參:大補元氣,益心脾之氣,助心神安定,同時補腎中元氣,固攝下焦。
- 丹參:活血養血,清心除煩,防心火亢盛擾神,兼通血脈以助氣化。
佐使藥:
- 地黃汁:滋腎陰,填精補血,與人參共濟水火,使心腎相交。
- 酒熬膏:酒性辛溫,可行藥勢、通經脈,助藥力直達下焦。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固護心神,防虛陽浮越。
(2)配伍特點
- 心腎同調:
- 茯苓系列利濕以通陽道,人參、地黃補虛固本,從「清邪」與「補益」雙向調節心腎功能。
- 動靜結合:
- 丹參活血防滯,地黃滋陰防燥,二苓滲利而不傷正,契合「虛中夾濕」之病機。
- 標本兼治:
- 治標(利濕固小便)與治本(補心腎、安神志)並行,尤適於慢性虛損兼水濕停滯者。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交通心腎,固澀止遺」為總綱:
- 調氣化:通過茯苓分清別濁,恢復膀胱氣化功能,解決小便失控。
- 安神志:人參、朱砂補氣鎮驚,丹參清心活血,使神歸其舍,改善「神志不守」。
- 補虛損:地黃滋腎填精,人參益氣培元,從根本補足心腎之虛,固攝下元。
總結:二苓丸之設計,緊扣「心腎—水液—神志」三者關聯,以通補兼施之法,達致水火既濟、神安溺止之效。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白茯苓(另研)、人參(另研)、丹參(另研)各等分。
上為末,先將2茯苓以新汲水挼洗,澄去新沫,控乾,復研末,別取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1丸,細嚼,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苓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定,小便淋瀝不禁。
二苓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三引《三因》。 組成:赤茯苓、白茯苓(另研)、人參(另研)、丹參(另研)各等分。 主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