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君茯苓丸

張真君茯苓丸

ZHANG ZHEN JUN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脾經 28%
肺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14%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張真君茯苓丸以赤茯苓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祛除體內濕邪,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寧心安神,益智健腦: 赤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其益智健腦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張真君茯苓丸以茯苓為主要成分,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健脾利濕之效。方中以茯苓為主,旨在調理脾胃,利水滲濕,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腹脹、食少、乏力等症狀。
  2.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此丸藥針對心脾兩虛,濕邪困脾所致的心悸、失眠等,以茯苓健脾利濕,並兼具安神作用,達到整體調理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張真君茯苓丸]**主「心腎氣虛,神志不守,小便淋澀或不禁,及遺洩白濁」。其病機核心在於:

  1. 心腎兩虛:心主神明,腎藏精志。心腎氣虛則神志失守,可見恍惚、健忘、失眠等;腎氣不固則精關不守,導致遺精、白濁。
  2. 氣化失司:心腎不足影響下焦氣化,膀胱失約,故見小便淋瀝(濕熱或虛損所致)、失禁或頻數。
  3. 濕濁下注:「白濁」多屬腎虛濕熱或氣虛不攝,精微下泄而成。

此方以「輕身延年」為輔助目標,反映其培補心腎、固攝精氣的雙向調節作用。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解析

  1. 赤茯苓、白茯苓
    • 白茯苓甘淡平,主健脾滲濕、寧心安神,針對「神志不守」及脾虛濕停所致的小便異常。
    • 赤茯苓偏入血分,長於清利濕熱,專治「淋澀、白濁」之濕熱瘀滯。
    • 二者等分合用,一補一泄,既健脾固本,又清利濕濁,契合「虛中夾濕」之病機。

輔料與製法功效

  1. 地黃汁
    • 滋腎填精,補養心腎之陰,與茯苓配伍可防滲利過度傷陰,形成「利不傷正」之結構。
  2. 好酒煎膏
    • 酒性溫通,助藥勢行散,促進茯苓的滲濕效應,且引藥入腎經,增強固攝之效。
  3. 鹽酒送服
    • 鹽鹹入腎,助藥直達下焦;酒溫行氣血,協調心腎氣機。

治療原理

全方以「通補兼施」為特點:

  • :茯苓健脾益氣,地黃滋養腎陰,共補心腎之虛。
  • :赤茯苓清利濕熱,酒行藥力,疏通淋澀、白濁之標滯。
  • 固攝:通過健脾益腎,恢復膀胱氣化與精關約束之能,標本兼顧。

三、推論延伸

此方設計暗合「欲瀉先補」之思維:

  • 以茯苓滲濕為主,卻配地黃防燥利傷陰;
  • 針對「虛中夾濕」,不用峻補或峻瀉,而是平調氣化,體現「輕身延年」的緩治之道,符合道家養生思想。

適用於虛弱體質伴隨濕濁(如老年人腎虛濕熱、慢性泌尿道問題)或心腎不交之失眠遺精,然需隨證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
常服輕身延年。
上為末,以新汲水接洗,澄去新沫,控乾,別取地黃汁,同與好酒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鹽酒嚼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炎前列腺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尿中混挾精液小便疼痛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張真君茯苓丸, 出處:《三因》卷十二。 組成: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常服輕身延年。主治:心腎氣虛,神志不守,小便淋澀,或不禁,及遺泄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