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疾丸

PI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胃經 17%
脾經 17%
心經 9%
腎經 9%
肺經 7%
大腸經 4%
膽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痞疾丸中加入阿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散結、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痞疾引起的胸腹脹滿、疼痛,阿魏能夠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消積化滯: 痞疾多因飲食不節、脾胃積滯而致,阿魏能消積化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幫助消除積滯,緩解痞疾症狀。

因此,阿魏在痞疾丸中能夠發揮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痞疾。

痞疾丸中使用天竹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天竹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濕熱鬱結、痰濁凝滯所致的痞塊。對於因熱毒內蘊、痰熱壅盛而引發的痞疾,天竹黃可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天竹黃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痞塊。

痞疾丸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下通便: 蘆薈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清熱解毒,並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積聚的毒素,緩解痞疾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蘆薈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抑制炎症反應,緩解因熱毒積聚所導致的痞疾症狀,例如發熱、口渴、腹痛等。

因此,蘆薈在痞疾丸中起到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幫助緩解痞疾症狀。

痞疾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散結消痞,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痞塊積聚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溫中止痛: 痞疾常伴有寒邪阻滯,導致脾胃失和,疼痛加劇。沉香的溫陽散寒作用,能溫通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改善脾胃功能。

總之,沉香在痞疾丸中發揮著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痞疾所致的各種症狀。

痞疾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痞疾多因濕熱內蘊、氣機阻滯所致,胡黃連可清熱解毒,化解濕熱,消散腫塊,緩解疼痛。
  2. 燥濕化痰,理氣止痛: 胡黃連亦可燥濕化痰,理氣止痛。痞疾常伴有痰濕阻滯,氣機不暢,胡黃連可燥濕化痰,理氣行氣,解除氣滯,進一步緩解痞痛症狀。

痞疾丸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硇砂,這是一種常用於中醫的藥材。硇砂,又稱硝石,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痞疾的治療中,患者常常會感到胸腹脹滿,消化不良,這與體內的濕熱積聚有關。硇砂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從而緩解脹滿的不適感。

此外,硇砂的性質偏寒,能夠進一步降低體內的熱度,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使氣機順暢,改善脾胃的運作。這對於治療由脾胃不和引起的痞疾尤為重要。因此,將硇砂納入痞疾丸的配方中,不僅可以改善症狀,還能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使其更加符合中醫辯證施治的理念。通過這種方式,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復健康,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痞疾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尤其是胃腸不適和脹滿等症狀。其成分之一雄黃,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這使其在中醫中被用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傳統上,雄黃被認為具有殺菌和抗病毒的效果,因此在治療由於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消化不良時,能夠有效減輕病症。

此外,雄黃的燥濕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和肚腹脹滿的情況,使痞疾丸更具綜合療效。然而,由於雄黃含有砷成分,使用時需謹慎,應根據醫師的指導進行,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引起中毒。總之,雄黃在痞疾丸中的作用體現在其清熱解毒及燥濕化痰的特性,使該方劑在治療相關症狀時更為有效。

痞疾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消腫止痛:沒藥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可緩解痞疾引起的腹痛、脹痛等症狀。

活血化瘀:沒藥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利於消除痞塊,恢復正常功能。

此外,沒藥還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痞疾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綜上,沒藥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緩解痞疾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痞疾丸中包含穿山甲,主要源於其藥性:

  1. 通經下乳:穿山甲性微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痞疾所致的胸脅脹滿、乳房脹痛等症狀,穿山甲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乳汁分泌,緩解疼痛。
  2. 消癰排膿:穿山甲亦有消腫排膿、解毒生肌的作用。對於痞疾導致的局部腫痛、膿腫等,穿山甲能加速膿液排出,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穿山甲在痞疾丸中扮演着通經活絡、消腫散結、排膿解毒的角色,有效改善痞疾所致的各種症狀。

痞疾丸方劑中加入烏頭,乃因其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咳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痞疾,如胸悶、腹脹、咳嗽等症狀。

烏頭入藥,需謹慎使用,其毒性較強,必須經過炮製處理,去除毒性後方可使用。此外,患者需根據自身體質及病情,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用藥。

痞疾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 三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散瘀之效。對於痞疾所致的氣滯血瘀、積滯阻滯,三稜能有效疏通經絡,消散瘀積,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痞塊脹滿之症。
  2. 活血止痛: 痞疾常伴隨疼痛,三稜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起到止痛的效果。

總之,三稜在痞疾丸中發揮著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痞疾所致的氣滯血瘀、積滯阻滯、疼痛等症狀。

痞疾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化瘀: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消積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對於痞疾所致的胸脘痞悶、腹脹疼痛,以及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莪朮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健脾和胃:莪朮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增進消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改善痞疾的整體病症。

主治功效


痞疾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魯府禁方》記載,痞疾丸主治「兒疳癖疾」。此方劑組成藥物繁多,藥性兼顧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消癥散結等多方面,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點分析:

1. 清熱解毒,化痰消積: 方中天竹黃、蘆薈、胡黃連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解因熱邪鬱積而導致的疳積之症。天竹黃又能化痰,有助於痰濁的排除,減輕其對脾胃的負擔。蘆薈兼具潤腸通便之功,可排除體內毒素,輔助清熱。

2. 行氣活血,消癥散結: 方中阿魏、沉香、沒藥、穿山甲、三稜、莪朮等藥物均具備行氣活血、消癥散結的功效。阿魏、沒藥辛溫通利,可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沉香理氣止痛,能疏通氣機;穿山甲、三稜、莪朮則擅長破瘀散結,消除積滯。這些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消散積聚於腹中的癥塊,從而緩解痞疾症狀。

3. 解毒殺蟲,鎮靜安神: 方中雄黃、硇砂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古代認為某些疳積病症與蟲積有關,因此此二藥可針對此病因進行治療。雄黃同時也具備鎮驚安神之效,可能用於緩解因疳積導致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4. 溫中散寒,驅風止痛: 方中草烏(炮製後使用)具有溫中散寒、驅風止痛的功效。此藥的加入,可能旨在針對某些兼有寒邪的痞疾證候,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痞疾丸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消癥散結、解毒殺蟲的多重功效,從而治療兒童疳積、癖疾等病症。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針對不同病機,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充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兒科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臨牀經驗的積累。 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劑藥物較多且部分藥物毒性較強,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阿魏2錢,天竺黃3錢,蘆薈3錢,沈香3錢,胡黃連3錢,硇砂3錢,雄黃3錢,沒藥3錢,川山甲(炙)3錢,草烏(炮)3錢,三稜3錢,莪朮3錢。
共為末,將阿魏放白瓷鐘內,入黃酒,再坐砂鍋內溶化,取出,入群藥末,攪勻為丸,如豆大。
每服2丸,黃酒送下。
忌生冷、油膩、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痞疾丸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痞疾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阿魏2錢,天竺黃3錢,蘆薈3錢,沉香3錢,胡黃連3錢,硇砂3錢,雄黃3錢,沒藥3錢,川山甲(炙)3錢,草烏(炮)3錢,三棱3錢,莪朮3錢。 主治:兒疳癖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