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黃丸

五黃丸

WU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3%
胃經 20%
心經 15%
大腸經 8%
腎經 4%
脾經 4%
膽經 4%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黃丸中包含牛黃,主要由於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

牛黃源於牛膽結石,性寒,味苦,具有清心瀉火、開竅醒神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泄心火,而苦味可瀉熱解毒,對於熱邪壅盛、神志昏迷、痰熱內擾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外,牛黃還可通利竅道,對於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也有助益。因此,五黃丸中加入牛黃,可增強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對於熱病神昏、痰熱內盛等症狀起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五黃丸中包含蘆薈,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蘆薈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腸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便瀉熱。五黃丸以瀉火為主,配伍蘆薈能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並輔以涼血解毒之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便祕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五黃丸由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阿魏等五味藥材組成,其中阿魏的加入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行氣止痛:阿魏辛溫燥烈,能走竄經絡,驅散寒氣,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痛拒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2. 消積化瘀:阿魏性燥,能消食積、化瘀血,對於食積不消、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亦有治療作用。

因此,阿魏的加入有助於提升五黃丸的療效,使其在治療寒凝氣滯、食積不消、瘀血阻滯等病症方面發揮更全面、更有效的功效。

五黃丸中包含天竹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天竹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五黃丸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天竹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
  2. 活血化瘀:天竹黃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五黃丸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黃芩等都有清熱燥濕的作用,容易造成血瘀。天竹黃加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藥效。

五黃丸中包含雄黃,是因其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能燥濕殺蟲,解毒止痛。五黃丸為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蟲積腹痛的方劑,其中雄黃可燥濕殺蟲,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消積止痛之功效。

此外,雄黃還具有解毒的功效,可解蛇蟲毒,亦可解食物中毒。在五黃丸中,雄黃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腹痛、腹瀉等症狀。

五黃丸的組成中,包含胡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針對五黃丸所治的熱毒熾盛、心煩口渴、小便赤澀、大便乾結等症狀。
  2. 增強藥效:胡黃連與五黃丸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芩、黃柏、黃連等,共同構成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組合,達到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的效果。

因此,胡黃連是五黃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藥方更好地發揮療效。

五黃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除蜈蚣外,還包括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等藥材,旨在清熱解毒、通絡止痛。蜈蚣,性溫味辛,歸肝經,擅長熄風止痠、攻毒散結,在方中起著關鍵的通絡止痛作用。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蜈蚣善於走竄,能透達皮膚腠理,對各種痛症有顯著療效。在五黃丸中,蜈蚣與黃連等寒涼藥物相配,既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又可利用其活絡之功,促進全方藥效的全面發揮。對於因熱毒壅滯所導致的風濕痹痛、咽喉腫痛等病症,五黃丸通過蜈蚣的獨特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癖疾發熱」。古代所謂「癖疾」,多指小兒因飲食不節或積滯導致的腹內結塊、痰熱壅滯,伴隨發熱、消瘦、腹脹等症狀。此類病症與現代醫學的小兒消化不良、寄生蟲感染或慢性炎症性發熱有一定相關性。方中以「退熱」為主要標的,結合「癖疾」之病機,推測其適用於痰熱互結、毒滯成積的實熱證。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清熱解毒

    • 牛黃:清心豁痰,涼肝息風,擅解熱毒。
    • 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尤善消積熱。
    • 天竺黃:清熱化痰,定驚安神,助牛黃化解痰熱。
    • 雄黃:燥濕解毒,殺蟲辟穢,針對癖積背後的濕毒或蟲積。
  2. 活血破積

    • 阿魏:臭烈走竄,破血消癥,《本草綱目》載其「消肉積」。
    • 蜈蚣:通絡攻毒,以蟲藥走竄之性攻逐癖結,配合阿魏增強散結之力。
  3. 瀉火通便

    • 蘆薈:瀉下導滯,使痰熱從二便而出,避免熱毒內蘊。
  4. 輔料作用

    • 黃蠟:為丸賦形,兼緩和藥性;配合黃酒送服,助藥力溫行血脈。
    • 雞子煎藥:滋陰潤燥,防諸藥辛燥傷陰,契合小兒稚陰之體。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化痰、破積殺蟲」為核心:

  • 痰熱並治:牛黃、天竺黃清熱化痰,雄黃、胡黃連燥濕退熱,針對發熱與痰濕互結之病機。
  • 積滯同攻:阿魏、蜈蚣破血消癥,蘆薈通腑瀉濁,直搗「癖疾」之有形實邪。
  • 蟲積兼顧:雄黃、蜈蚣具殺蟲之效,符合古代對小兒癖疾與蟲積相關的認知。

全方側重「瀉實」,通過清解、攻逐、通導三法並舉,達到熱退癖消之效,適用於體質尚實、正氣未虛之患兒。

傳統服藥法


牛黃1分,蘆薈2分,阿魏2分,天竺黃1分,雄黃1錢,胡黃連2分,蜈蚣2條(去頭尾)。
退熱。
上為細末,黃蠟5錢,鐵勺化開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7丸,黃酒送下。或將黃蠟煎雞子,入藥於內,嚼吃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黃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五黃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五黃丸,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大黃5錢,芒消3錢,甘草1錢,生地黃3錢,梔子1錢,黃芩1錢,黃連1錢半。 主治:衄血不止,大便結燥者。

五黃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引劉繼州方。 組成:牛黃1分,蘆薈2分,阿魏2分,天竺黃1分,雄黃1錢,胡黃連2分,蜈蚣2條(去頭尾)。 主治:退熱。主治:水兒癖疾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