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黃鹿茸散
PU HUANG LU R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蒲黃鹿茸散方劑中包含蒲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止血消瘀: 蒲黃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如鼻衄、吐血、尿血、崩漏等。鹿茸則溫陽益氣,助血行瘀,兩者相合,可有效止血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活血通絡: 蒲黃能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而鹿茸則能補腎壯陽,溫通經脈。兩者配合,可有效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促進氣血流通,恢復機體功能。
蒲黃鹿茸散中包含鹿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腎,壯筋骨: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強筋健骨的功效。蒲黃則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兩者合用,可溫補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筋骨疼痛,特別適合治療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
- 補虛扶正,促進康復: 鹿茸為貴細藥材,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蒲黃則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二者配合,有助於扶正祛邪,提升患者抗病能力,促進疾病康復。
蒲黃鹿茸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蒲黃、鹿茸性溫,偏於溫陽補腎,但溫而不燥,與當歸搭配,可緩解溫陽藥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且能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易發揮。
- 增強滋補效果: 鹿茸主補腎陽,但腎陽不足常伴有血虛,而當歸補血,與鹿茸配合,可滋補腎陽,同時補益氣血,使補腎效果更顯著。
蒲黃鹿茸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滋陰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蒲黃和鹿茸的燥熱之性。鹿茸性溫,具有壯陽補腎的作用,但同時也容易導致燥熱上火;蒲黃性平,可以止血化瘀,但也可能導致血虛。生地黃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並協調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蒲黃鹿茸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其潤燥通便的功效。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潤燥滑腸、通淋止痛的功效。蒲黃鹿茸散中,蒲黃、鹿茸等藥材偏燥性,容易導致腸燥便祕。加入冬葵子,可以中和藥性,防止燥性過強,同時潤腸通便,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此外,冬葵子也能輔助清熱解毒,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蒲黃鹿茸散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鹿茸性溫熱,亦能補腎壯陽,二者合用,可增強補腎壯陽之效,並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蒲黃活血化瘀,鹿茸則溫通血脈,續斷亦具活血化瘀之效。三者合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達到止痛消腫之目的,適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黃鹿茸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勞損尿血,發熱內熱,或寒熱往來,口乾作渴」。其病機核心在於「腎虛勞損,沖任不固」兼見「血分伏熱」。勞傷過度損及腎精,陰虛生內熱,熱迫血行則尿血;虛熱上炎故口乾作渴;正氣不足則營衛失和,呈現發熱或寒熱往來等虛性亢奮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鹿茸-當歸-續斷:溫補腎陽,固攝止血
- 鹿茸為血肉有情之品,峻補腎陽、益精血,炙用加強固攝之力,針對勞損導致的下元不固。
- 當歸補血和血,與鹿茸形成「精血同補」格局,且其性溫能助陽生發。
- 續斷酒炒通利血脈,補肝腎而續筋骨,防止鹿茸過於溫膩,三者共構腎氣充實之基。
蒲黃-生地-葵子:涼血化瘀,清熱利尿
- 炒蒲黃化瘀止血,針對尿血離經之瘀;生地滋陰涼血,清解血分伏熱。
- 炒葵子滑利通淋,引熱下行,使虛熱得從小便而泄。此組藥性偏涼,與溫補組形成「寒溫並用」的制衡。
酒服助藥力,標本兼治
- 以酒送服,借其溫通之性助鹿茸、當歸行藥勢,同時促進蒲黃、葵子化瘀通淋之效。全方「溫補腎元治其本,清熱止血治其標」,使虛火得潛,血歸其經。
配伍特點
「補瀉同施」為本方精妙所在:鹿茸之溫升配伍葵子之降泄;當歸之辛溫合生地之甘寒。既防溫補助熱,又避寒涼傷正,體現「勞者溫之」、「熱者清之」的複合治法,尤其適用於腎陽已虛而血絡未寧的複雜病機。
(方義分析完畢)
傳統服藥法
蒲黃(炒)、鹿茸(炙)、當歸、生地、葵子(炒)、續斷(酒炒)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酒調下,日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蒲黃鹿茸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組成:蒲黃(炒)、鹿茸(炙)、當歸、生地、葵子(炒)、續斷(酒炒)各等分。 主治:勞損尿血,發熱內熱,或寒熱往來,口乾作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