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血散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止血生肌: 白芷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以幫助傷口止血、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止血散的整體止血功效。
- 消腫止痛: 白芷還能消腫止痛,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有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更全面地治療外傷,達到止血消腫止痛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止血散」中加入鹿茸,主要是利用鹿茸補腎壯陽、促進血液生成的作用。鹿茸能夠補腎壯陽、促進血液生成,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出血不止等症狀。
止血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止血。尤其針對因瘀血阻滯導致的出血,當歸能疏通經絡,使瘀血消散,達到止血目的。
- 滋陰補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滋陰補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因氣血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出血,當歸能補益氣血,滋養陰液,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高止血效果。
止血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在止血散中,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淤滯,並減輕疼痛,有利於傷口癒合。
- 散瘀止血: 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將傷口處的瘀血散開,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的效果。同時,川芎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加速傷口修復,預防二次出血。
總之,川芎在止血散中起著活血化瘀止痛、散瘀止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止血散中加入生地黃,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有涼血止血之效,但其清熱涼血之力更為顯著。
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平衡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止血過度,導致血瘀。同時,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能緩解因出血而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使止血效果更加溫和有效。因此,生地黃在止血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使方劑功效更趨完善。
止血散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功效:
-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能補肝腎之精血,強筋骨,使血脈充盈,有效改善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導致的出血症狀。
- 止血生肌:續斷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出血量。
因此,止血散中加入續斷,可通過補肝腎,強筋骨,以及止血生肌等功效,達到止血生肌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止血散以「金瘡」(金屬利器所致的創傷出血)為核心主治,其功效集中於「清熱止血」,體現中醫對外傷出血的兩大治療方向:
- 直接止血:針對外傷破損的血脈,以收澀、固脫藥物快速遏止血溢。
- 清熱涼血:因外傷易引發局部熱鬱化火,加重出血,故需清熱以絕血熱妄行之源。
此方配伍反映古代對創傷止血的實戰需求,尤其適用於戰傷或器械傷後的急性出血,兼顧「標本兼治」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層次(直接止血,修復脈絡)
- 花蕊石(燒,醋淬):
性酸澀,專入血分,煅制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醋淬更助其散瘀特性,使止血不留瘀,為外傷止血要藥。 - 阿膠珠:
炒珠後黏膩性減而止血力增,滋陰補血同時修復損傷之脈絡,與花蕊石共成「止中有養」的搭配。
2. 輔藥層次(涼血止血,清熱消火)
- 大薊、小薊:
性涼味甘,擅長涼血止血,尤其適用於血熱妄行,二者相須為用,增強清解血分熱毒之力。 - 焦梔:
炒炭後寒性略減而止血功顯,清三焦之火,防止熱邪迫血外溢。 - 側柏炭:
苦澀微寒,炭用收澀止血,兼能清熱,針對血熱夾瘀之出血。
3. 佐使層次(固脫收澀,鎮降逆氣)
- 龍骨、牡蠣:
重鎮斂澀,固攝外脫之氣血,通過收斂潛陽防止血隨氣脫。 - 代赭石:
質重沉降,鎮肝降逆,疏導氣機下行以助止血,符合「降氣即降血」之理。
全方作用機理
- 標本並行:
以花蕊石、阿膠珠直達病所止血為「標」,大薊、梔子等清熱涼血為「本」,龍骨、代赭石等固脫鎮降為「防變」,層次分明。 - 動靜結合:
代赭石降氣之「動」防止血瘀滯,花蕊石散瘀之「動」佐制收澀藥之「靜」,使止血不留瘀。 - 氣血同調:
止血藥治血分,代赭石調氣分,符合「氣為血帥」理論,氣降則血歸經。
此方展現中醫止血法的精髓:不止於「堵」,更注重「導」(清熱、降氣、散瘀),為古代金瘡急救的經典配伍。
傳統服藥法
花蕊石(燒,醋淬)30克,阿膠珠30克,大薊18克,小薊18克,側柏炭9克,焦梔15克,牡蠣24克,龍骨24克,代赭石24克。
清熱止血。
上為細末。
每服3~6克,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血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陳石灰8兩,大黃4兩(切片)。 主治:止血。主治:金瘡出血。
止血散, 出處:《傷科匯纂》卷八。 組成:釣樟根3兩,當歸1兩,川芎1兩,乾地黃1兩,續斷1兩,鹿茸半兩(炙),龍骨2兩。 主治:金瘡。
止血散, 出處:《集成良方三百種》卷下。 組成:白礬1錢,紅花2錢,乳香3錢(去油),沒藥4錢(去油),蘆薈5錢。 主治:跌破;刀傷出血。
止血散, 出處:《鬼遺》卷二。 組成:烏樟根3兩,白芷1兩,鹿茸2分(燒灰),當歸1兩,芎藭1兩,乾地黃1兩(切,蒸焙),續斷1兩。 主治:金瘡。
止血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龍骨3錢,無名異1兩,乳香2錢,沒藥2錢,五倍子2兩(半生半炒),白礬1兩(半生半枯)。 主治:止血,定痛,生肌。主治:刀斧傷出血不止。
止血散, 出處:《傷科匯纂》卷七。 組成: 止血散(《傷科匯纂》卷七。)出處:《傷科匯纂》卷七。組成:狗頭骨灰1兩,黃丹1兩,密陀僧1兩,血竭1兩,石灰2升(生地黃、青蒿2汁和作團,火煅赤,研)。主治:止血生肌。 。 主治:止血生肌。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