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白朮1錢,陳皮(去白)1錢,白茯苓1錢,白芍藥1錢,草果(去皮)7分,甘草(炙)3分,陳倉米2錢,砂糖2錢,烏梅1個,罌粟殼(醋炙)1錢5分。
上切細。
用水2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1盞,去滓溫服。
若發熱噤口不食者,慎勿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朮、陳皮、茯苓、白芍、草果、甘草、陳倉米、赤沙糖、烏梅、罌粟殼組成。白朮、陳皮、茯苓、白芍具有健脾和胃、止瀉的作用;草果、甘草具有行氣止痛、和胃止嘔的作用;陳倉米、赤沙糖、烏梅具有健脾和胃、止瀉的作用;罌粟殼具有止瀉、止痛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和中止痢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和中飲,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白朮1錢,陳皮(去白)1錢,白茯苓1錢,白芍藥1錢,草果(去皮)7分,甘草(炙)3分,陳倉米2錢,砂糖2錢,烏梅1個,罂粟殼(醋炙)1錢5分。 主治:痢,不分赤白新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