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崇土散中包含白朮,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崇土散主治脾虛濕盛、脾不健運所致的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白朮可健脾益氣,助脾運化水濕,改善水腫、腹瀉等症狀。
2. 固本培元,止瀉固脫:白朮具有固本培元之效,可以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脾虛引起的其他病症。崇土散中,白朮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止瀉固脫,改善脾虛引起的腹瀉和脫肛等症。
總而言之,白朮在崇土散中起着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固本培元等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崇土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中散寒止痛: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崇土散主治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嘔吐等症。丁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二、芳香闢穢醒脾: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醒脾之效。崇土散中常配伍其他芳香化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等,以增強其芳香闢穢作用,同時也能促進脾胃氣機的升降,改善脾胃功能。
崇土散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之效。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作用。
方中加入乾薑,旨在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並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部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乾薑還可回陽救逆,提升陽氣,對於陽氣不足引起的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崇土散方劑中包含草果,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燥濕止瀉: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瀉的作用。崇土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泄瀉,草果的溫燥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濕,促進消化,止瀉止痛。
- 行氣消食,理氣化痰:草果還具有行氣消食、理氣化痰的作用。崇土散中常搭配其他理氣藥物,草果的加入可加強行氣消食之力,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濕積聚,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崇土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 益氣補虛:崇土散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效,可扶正固本,提升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從根本上改善虛弱狀態。
- 健脾益胃:人參能促進脾胃功能,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吸收能力,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從而提升患者的營養吸收,加速恢復。
總之,人參在崇土散中起到益氣補虛、健脾益胃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脾胃虛弱的目的。
崇土散中包含黃土,主要源於其特殊的藥性。黃土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胃、固澀止瀉的功效。
黃土為地之精華,吸納日月之精氣,蘊藏豐富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其甘平之性,有助於中和脾胃寒熱失調,增進脾胃運化功能。同時,黃土的固澀止瀉作用,能有效收斂止瀉,緩解腹瀉等症狀。
因此,崇土散中加入黃土,旨在增強其健脾益胃、固澀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泄瀉等疾病的目的。
崇土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崇土散中可能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性甘平,味甘,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有助於使藥效更協調,避免藥物之間相互剋制。
- 增強藥效: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補氣益脾、緩急止痛功效,與崇土散中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能與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材相配,使清熱解毒的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崇土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脾土虛弱,腎水無畔岸」,意指脾胃陽氣不足,無法正常運化水濕,導致水濕氾濫(腎水無制),進而出現腹滿、腹痛、泄瀉等症狀。其核心病機為:
- 脾虛失運:脾胃陽虛,水濕停滯,氣機壅塞,故見腹脹、腹痛。
- 水濕下注:脾不制水,水濕下趨腸道,因而泄瀉。
- 土不制水:脾屬土,腎屬水,脾虛則無法約束腎水,致水濕泛溢。
此方以「崇土」(健運脾土)為法,通過溫補脾胃、燥濕化滯,恢復脾土制水之能,從而改善腹滿、泄瀉等證。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味組成解析
白朮(土炒)
- 主藥,健脾燥濕,土炒後增強補土之力,專治脾虛濕盛。
- 黃土煮製,取其「土氣」助脾,符合「同氣相求」之理。
乾薑(泥裹煨)
- 溫中散寒,煨製後藥性更緩,專入脾胃,助白朮振奮脾陽。
丁香(生用)
- 溫中降逆,止腹痛,其辛香之性可醒脾化濕。
草果(煨製去皮)
- 辛烈燥濕,煨後減其峻性,兼能溫脾消脹,針對腹滿、濕濁內停。
人參(泥裹煨)
- 大補元氣,煨製後專入中焦,助白朮、乾薑補益脾氣。
縮砂仁(黃土炒)
- 化濕行氣,醒脾和胃,炒後健脾止瀉力增。
粉草(甘草,泥裹煨)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煨製後偏溫,加強補脾之效。
(二)配伍邏輯
- 溫補為主:乾薑、人參、白朮相配,溫中健脾,補益脾土之虛。
- 燥濕為輔:草果、砂仁、丁香化濕醒脾,針對濕濁內阻之標。
- 土製之法:全方多數藥材以黃土炮製(煮、煨、炒),強調「土氣入脾」,助脾運化水濕。
(三)治療原理
- 健脾以制水:通過補益脾陽,恢復脾土對水濕的運化與約束能力,使「腎水有畔岸」。
- 溫燥化濕:針對濕濁內停,以辛溫藥物疏通氣機,消除腹脹、泄瀉。
- 標本兼顧:補脾治本,化濕治標,尤適脾虛兼濕滯之虛實夾雜證。
三、總結
「崇土散」以健脾溫中為核心,結合燥濕行氣,體現「治泄先崇土」的古代思路。其特色在於大量運用黃土炮製,增強藥物入脾之效,對脾陽不足、水濕不化之證有較好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切大片,以黃土半兩,水1碗,煮1響,須洗去泥,焙),丁香3錢(生用),乾薑1兩(黃泥裹煨,10分乾),草果半兩(黃泥裹,煨乾,去皮),人參半兩(黃泥裹煨),縮砂(連皮)2兩(黃土炒少時,去皮),粉草半兩(黃泥裹煨乾,去土,銼)。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沸湯調下,日3次;或用伏龍肝煎湯尤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崇土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白朮1兩(切大片,以黃土半兩,水1碗,煮1響,須洗去泥,焙),丁香3錢(生用),乾薑1兩(黃泥裹煨,10分乾),草果半兩(黃泥裹,煨乾,去皮),人參半兩(黃泥裹煨),縮砂(連皮)2兩(黃土炒少時,去皮),粉草半兩(黃泥裹煨乾,去土,銼)。 主治:脾土虛弱,腎水無畔岸,易致腹滿,腹痛,時有泄瀉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