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脾清肝理濕飲

DIAO PI QING GAN LI SH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7%
腎經 15%
肝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0%
膀胱經 7%
心包經 3%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調脾清肝理濕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失健運,則水濕停滯,容易造成濕困脾胃,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健脾燥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
  2. 清熱化痰: 茯苓亦能清熱化痰,對於濕熱蘊蒸所致的痰濕壅肺,具有良好的療效。濕熱內蘊,容易造成痰液粘稠,難以咳出。茯苓入肺經,可清熱化痰,有利於痰液的排出。

因此,茯苓在調脾清肝理濕飲中起到健脾利濕、清熱化痰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虛濕困、肝鬱痰濕之目的。

調脾清肝理濕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可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利於濕邪的排出。

二、和胃降逆:陳皮亦能和胃降逆,緩解濕邪上犯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此外,陳皮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協調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調脾清肝理濕飲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美容養顏等功效。

方劑中加入薏苡仁,可以針對脾虛濕困、肝氣鬱結、濕熱蘊蒸等病症,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作用,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改善脾胃功能,調理肝氣,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調脾清肝理濕飲方劑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化濕: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濕盛,則易出現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白扁豆能健脾胃,增強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濕邪困脾的狀況。
  2. 清熱解毒: 白扁豆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口苦、煩躁、黃疸等症。方劑中加入白扁豆,有助於清解濕熱,消除濕邪對肝臟的影響,達到清肝理濕之目的。

「調脾清肝理濕飲」方劑中包含澤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此方旨在清肝理濕,而濕邪往往蘊積於脾胃,阻礙氣機運化,導致水濕停滯。澤瀉能利水滲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濕邪困脾之症。

二、清熱瀉火:澤瀉兼具清熱瀉火之效。肝火上炎可導致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澤瀉入肝經,能清泄肝火,同時又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肝火上炎所引起的濕熱。

調脾清肝理濕飲中包含丹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以丹參配伍,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瘀血阻滯。
  2. 疏肝理氣: 丹參亦有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肝臟氣血運行,使濕熱之邪得以疏泄。

總而言之,丹參在調脾清肝理濕飲中發揮了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調脾清肝理濕之效。

調脾清肝理濕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清泄肝火,滋養肝陰,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肝鬱脾虛、口苦咽乾、失眠多夢等症狀。
  2. 配伍增效: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與黃芩、梔子等清熱燥濕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與白芍、當歸等滋陰養血藥材配合,可增強滋陰補血之效。

調脾清肝理濕飲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濕消腫: 白癬皮性涼,味苦,入脾、肝經,具有利濕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可有效祛除體內濕邪,並消散因濕邪積聚而引起的腫脹,與方劑中清熱利濕、健脾化濕的功效相契合。
  2. 清熱解毒: 白癬皮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療濕熱蘊結、肝膽濕熱等症狀。其可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總之,白癬皮在調脾清肝理濕飲中,以其利濕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輔助其他藥物達到調理脾胃、清熱利濕、健脾化濕的功效。

「調脾清肝理濕飲」方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能幫助去除體內濕氣,緩解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狀。而清熱解毒則有助於清解肝火,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目赤、口苦、煩躁等症狀。

因此,車前子的加入能有效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調脾、清肝、理濕的功效,改善因脾虛濕困、肝鬱氣滯所導致的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脾胃濕熱,或心肝鬱悶,氣滯夾濕,以及腎陰濕熱,膀胱之氣不化,小便渾濁發紅或稀少,時間一長就變成白色,形狀像米泔水,或少腹拘急,疼痛牽引到臍下,就會出現小便淋瀝疼痛的症狀。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組成介紹:

  1.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2. 白癬皮: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的功效。

  3. 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4.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5.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功效。

  6.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7. 生地黃:性涼,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8.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9.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心肝鬱悶、氣滯夾濕、腎陰濕熱等症狀。其組成包括白扁豆、白癬皮、車前子、陳皮、丹參、茯苓、生地黃、薏苡仁、澤瀉等,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滋陰補血等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慢性肝炎容易焦慮恐懼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下腹部痛容易憂鬱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茯苓3錢(朱染),炒茅朮1錢5分,廣皮1錢5分,殼砂1錢(研),薏米3錢(炒),扁豆3錢(炒),澤瀉2錢,酒膽草1錢5分,丹參2錢,次生地3錢,白鮮皮2錢,車前子3錢(包煎)。 主治:脾胃濕熱,或心肝鬱悶,氣滯夾濕,及腎陰濕熱,膀胱之氣不化,小水渾赤或少,頃則變白色,形如米泔,或少腹弦急,痛引子臍,則小水淋瀝作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