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湯

調氣湯

DIAO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衡要》卷六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0%
腎經 11%
大腸經 4%
肝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氣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考量其芳香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

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止嘔、化濕消痞,對於脾胃虛寒、濕氣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白荳蔻還具有理氣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能疏肝理氣,緩解胸悶氣滯、胃脘疼痛等不適。

因此,在調氣湯中加入白荳蔻,可有效 化濕理氣、溫中止嘔,達到調和氣機、改善脾胃功能的效果。

調氣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氣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症狀。
  2. 溫腎助陽:丁香亦可溫腎助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洩等症狀,丁香可以溫補腎陽,改善症狀。

因此,調氣湯中加入丁香,能夠溫中散寒、溫腎助陽,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調氣湯中加入檀香,主要是利用其芳香開竅、行氣止痛之效。

檀香氣味芳香,能通達心肺,有助於開竅醒神,緩解胸悶氣滯、心神不寧等症狀。此外,檀香亦具行氣止痛作用,可舒緩氣機阻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滿等不適。

因此,調氣湯中加入檀香,旨在通過其芳香開竅、行氣止痛之效,改善患者氣機鬱滯、心神不寧等病症。

調氣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胃,化濕濁: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化濕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濕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可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消除濕氣的作用。
  2. 行氣止痛:砂仁亦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在調氣湯中,砂仁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其行氣止痛的功效,使氣血運行通暢,疼痛得以緩解。

調氣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助於疏通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木香還可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氣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略六書》,主治「氣郁作厥」。氣郁屬中醫情志致病範疇,多因七情不暢,肝氣鬱結,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若郁甚則可發為「厥證」,臨床可見突然昏仆、四肢逆冷、胸悶氣短等症,其病機核心為氣機壅滯,陰陽氣不相順接。此方專治氣郁引發的厥逆,通過疏通鬱滯、調暢氣機,使陰陽復通而厥逆自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行氣解鬱」為總綱,藥物配伍嚴謹,分層次化解氣郁:

  1. 香附、烏藥為君

    • 香附性平,主入肝經,善疏肝解鬱,「乃氣病之總司」(《本草綱目》),炒用兼顧和血,防氣郁傷血;
    • 烏藥辛溫,行散力強,既助香附疏肝,又可溫通下焦,與香附一上一下,調和氣機升降。
  2. 青皮、陳皮為臣

    • 青皮破氣力峻,專入肝膽,擅解鬱結之頑氣;
    • 陳皮理脾肺之氣,性較和緩,與青皮相配,一破一和,調節氣機而不致耗散過甚。
  3. 木香、砂仁、藿香為佐

    • 木香行三焦滯氣,尤善醒脾,防肝郁犯脾;
    • 砂仁化濕醒脾,溫中行氣,助脾胃運化以暢氣機;
    • 藿香芳香化濕,宣通壅滯,兼解鬱氣夾濕之弊。
  4. 甘草為使

    • 少量甘草(五分)調和諸藥,緩和行氣藥之辛燥。

三、組方特點與治療原理
此方注重「肝脾同調」:

  • 從肝論治:以香附、青皮疏泄肝郁,烏藥、木香助其宣通,直折氣郁之源;
  • 顧護脾胃:陳皮、砂仁、藿香健脾化濕,防止肝氣橫逆犯胃,體現「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思想;
  • 升降並施:香附升散,烏藥下行,木香宣通,使氣機周流全身,厥逆自除。

結論:調氣湯以疏肝行氣為主軸,兼顧健脾化濕,適合「肝郁氣滯,橫犯脾胃」之厥證,體現中醫「氣順則百病消」的核心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香附、烏藥、陳皮、青皮、砂仁、甘草、木香、藿香。水煎服。
(《醫略六書》卷二十三)。《醫略六書》本方用,香附一錢半(炒)、烏藥一錢半、青皮一錢半(炒)、木香一錢、陳皮一錢半、藿香一錢半、甘草五分、砂仁一錢(炒)。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氣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瞳神散大氣喘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容易焦慮恐懼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胃下垂腹瀉容易憂鬱容易生氣舌苔白膩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氣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六。 組成:香附、烏藥、陳皮、青皮、砂仁、甘草、木香、藿香。 主治:氣逆心痛。

調氣湯, 出處:《衡要》卷六。 組成:白蔻1兩,丁香1兩,檀香5錢,砂仁5錢,炙草1兩,木香5錢。 主治:氣鬱作厥。

調氣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玉竹、麥冬、蘇子、炙草、橘紅、白前、土沙參、白茯苓、淮山藥。 主治:疹後肺氣受傷而嗆者。

調氣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五。 組成:白芍藥1錢,陳皮1錢,生地黃1錢,黃柏(鹽水炒)1錢,香附子(醋制)1錢,知母(鹽水炒)1錢,當歸身1錢,枳亮8分,白茯苓8分,甘草(用生梢)5分。 主治:因暴怒,以致瞳神散大者。

調氣湯,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代赭石18g(布包),旋復花6g(布包),牛膝9g,丹參15g,瓜蔞15g,鬱金9g,白芍9g,柴胡6g,陳皮9g,枳殼9g,蘇梗6g,桔梗6g,木香6g。 主治:理氣、活血、解鬱。主治:食管狹窄,食管憩室。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舌苔白膩,脈弦。

調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木香1兩,檳榔(煨銼)3分,草豆蔻(去皮)1兩半,高良薑1兩半,當歸(切,焙)半兩,芎藭半兩,桂(去粗皮)3分,人參3分,芍藥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曲(微炒)1兩,阿魏(面裹煨,研)半兩。 主治:註氣,背膊疼痛,心胸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