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胃丁香散
JIAN WEI DING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十六引《德生堂方》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5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8%
腎經 9%
大腸經 9%
肝經 9%
膽經 9%
三焦經 9%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健胃丁香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胃脘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木香能促進胃腸蠕動,排除積滯,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 木香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配合丁香等藥物,共同發揮健胃消食之效。
健胃丁香散中包含丁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溫胃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使胃氣下降,達到止嘔的目的。
- 行氣止痛: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丁香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食化積,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丁香在健胃丁香散中發揮溫胃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消化。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健胃丁香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反食、嘔吐氣噎、關格不通」,屬胃氣上逆、中焦氣機壅塞之證。
- 反食:胃氣不降,食入反出,類似現代之反流。
- 嘔吐氣噎:氣滯於胸膈,咽喉噎塞,伴隨嘔吐。
- 關格不通:氣機升降失司,上下不得交通,甚則二便不利。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廣木香(一兩)
-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脾、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行氣止痛、溫中和胃,善解中焦氣滯。
- 作用:破滯氣,疏通腸胃氣機,使「氣下則嘔吐止」(《本草綱目》)。
淨全丁香(一兩)
- 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腎經。
- 傳統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為「嘔家聖藥」(《藥性論》)。
- 作用:降胃氣之上冲,針對氣噎嘔吐,兼能暖腎助陽以化寒濕。
配伍原理
- 辛溫相須:二藥皆辛溫,協同強化溫中行氣之力。木香偏行滯,丁香偏降逆,一升一降(木香疏泄氣機助升清,丁香鎮墜助降濁),調節中焦樞紐。
- 針對病機:寒濕困脾或氣滯中焦時,胃失和降而嘔吐。此方以溫藥散寒、辛味開鬱,氣暢則關格自通。
特別用法之奧妙
- 土碗煎藥:取「土性中和,助脾胃生化」之理(《黃帝內經》「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黃泥碗或可吸附藥中燥烈之性,緩和藥力直達病所。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古籍所載,可能亦適用於:
- 寒邪客胃之脘腹冷痛。
- 情志鬱結所致之噯氣頻作。
- 痰濕中阻之輕證(需佐他藥化痰)。
總結
全方藥簡力專,以「溫通降逆」為核心,針對中焦寒滯氣逆之證,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用」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廣木香1兩,淨全丁香1兩。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煎1盞,先用好黃土和泥,做成碗樣1個,卻以藥濾去滓,盛於土碗內,食前服;越數時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健胃丁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引《德生堂方》。 組成:廣木香1兩,淨全丁香1兩。 主治:反食,嘔吐氣噎,關格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