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酒
Menstruation wine | 更多圖表
此方劑「調經酒」的組成分藥,其寒熱屬性可細分為:
熱性藥: 吳茱萸、茴香,兩者皆性大熱,具有溫中散寒、暖肝止痛的功效。砂仁性溫,能化濕行氣,溫脾止瀉,亦偏於熱性。
溫性藥: 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川芎性溫,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陳皮性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香附性平,但偏於理氣解鬱,溫散寒邪。延胡索雖性溫,但活血止痛之功較強,在此處歸於溫性。
涼性藥: 白芍性涼,能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牡丹皮性微寒,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平性藥: 茯苓性平,能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熟地黃性微溫,但其滋陰補血之功較強,在此處可視為平性藥。
綜合以上分析,此方劑中熱性藥與溫性藥佔據主導地位,寒性藥較少且作用較弱。雖然有白芍、牡丹皮等少量涼性藥制衡,但整體而言,此方劑的藥性偏溫熱。方劑的寒熱指數顯示熱性指數為18,寒性指數為8,也印證了此方劑整體偏溫熱的特性,適用於虛寒型或氣滯血瘀的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17%
脾經 13%
肺經 12%
心經 12%
腎經 6%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膀胱經 2%
此「調經酒」方劑,從經絡辨證角度分析,其組成藥物歸經比例顯示其主要作用於肝、脾、胃三經,其次為肺、心經。
方中肝經比例最高 (22.5%),顯示此方對於肝經相關的經絡異常具有較強的調理作用。若患者出現肝氣鬱滯、肝血不足等肝經病證,例如月經不調伴有胸脅脹痛、情緒抑鬱、經血量少色暗等症狀,則此方可能適用。
脾胃兩經比例也較高 (脾經13.9%,胃經17.6%),說明此方兼顧脾胃功能的調理。若患者存在脾虛濕困、胃氣虛弱等問題,導致月經不調,例如月經週期紊亂、經量過少、神疲乏力、食慾不振等,則此方亦可考慮。
肺經與心經比例亦有一定程度 (肺經12.9%,心經12.7%),提示方劑也可能兼顧肺、心兩經的調理作用,這部分則可能體現在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間接影響月經的調和。
腎經比例較低 (6.5%),表示方劑對腎經的影響相對較弱,主要針對腎經虛弱所導致的月經不調效果有限。其他經絡比例更低 (三焦、膽、心包、小腸、大腸、膀胱經),其作用可能主要體現在整體氣血運行調節,而非針對這些經絡的特定病證。
總而言之,此「調經酒」方劑更適用於以肝、脾、胃經病證為主的月經不調患者,例如肝氣鬱滯、脾虛濕困、氣血不足等導致的月經不調。 需注意,以上分析僅基於藥物歸經比例,實際臨床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體質等因素綜合判斷。
主治功效
調經作用:由於當歸、川芎、白芍等藥材具有調理月經、緩解痛經的功效,調經酒能夠有效地調節月經週期,減少經痛現象。
活血化瘀:多種藥材如丹皮、延胡索等均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血瘀導致的腹痛或腫塊。
補血養生:熟地和當歸的補血功能可增強身體的健康狀態,並改善因貧血而導致的乏力和麪色蒼白等症狀。
理氣解鬱:香附米和陳皮等藥材有助於理氣解鬱,舒緩情緒緊張,可能對因情緒原因導致的經期不調有正面效果。
祛風除濕:多種成分能夠祛風濕、利水消腫,適合因體質問題造成的腹部不適。
傳統服藥法
當歸4兩,川芎4兩,吳萸(泡去苦味)4兩,白芍(炒)3兩,白茯苓3兩,陳皮3兩,玄胡索3兩,丹皮3兩,熟地6兩,香附米(醋炒)6兩,小茴香(鹽炒)2兩,砂仁2兩。
火酒30斤,南酒20斤,同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服用量與頻率: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並依個人的體質與症狀來調整用量及服用頻率。
- 孕婦慎用:因為某些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可能存在引產的風險,孕婦應慎重考慮或避免使用。
- 過敏反應:若有對任何成分過敏的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就醫。
- 病情評估:在使用此酒前,最好進行專業的診斷,確保所用藥物與自我健康狀況相適應。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月經腹痛月經稀少閉經貧血下腹部痛月經延後到來陰部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調經酒, 出處:《醫方易簡》卷一。 組成:全當歸5兩,遠志肉5兩,生甘草3錢(洗1-2次)。 主治:經水不調,氣血乖和,不能受孕,或生過一胎,停隔多年者。
調經酒,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當歸4兩,川芎4兩,吳萸(泡去苦味)4兩,白芍(炒)3兩,白茯苓3兩,陳皮3兩,玄胡索3兩,丹皮3兩,熟地6兩,香附米(醋炒)6兩,小茴香(鹽炒)2兩,砂仁2兩。 主治:月水不調,腹內疼痛,癥瘕成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