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湯

PI PA Y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25%
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5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枇杷葉湯

整體功效:熱化痰,和胃止嘔。

主治: 噦逆不止,飲食不入。

噦逆不止,飲食不入。是指反胃、嘔吐不止,連吃飯都吃不下。

中藥功效分類:

  • 清熱藥:枇杷葉
  • 化痰藥:枇杷葉、橘皮
  • 和胃藥:甘草

文獻參考:

  • 傷寒論》:「枇杷葉湯,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
  • 《金匱要略》:「枇杷葉湯,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心下痞煩滿。」

傳統服藥法


蘇子、貝母、桑葉、花粉、沙參、百合、薄荷、射乾、前胡、枇杷葉。
降氣消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枇杷葉(炙,拭去毛)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5兩,甘草3兩(炙,銼)。 主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

枇杷葉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枇杷葉1兩(拭去毛盡,炙微黃),丁香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半兩。 主治:小兒一切吐逆、煩渴。

枇杷葉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組成:蘇子、貝母、桑葉、花粉、沙參、百合、薄荷、射乾、前胡、枇杷葉。 主治:降氣消痰。主治:小兒龜胸肺實,脹滿有痰。

枇杷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兩,半夏(湯洗十遍,薑汁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薑1兩,丁香1兩,甘草(炙)1兩,檳榔(銼)1兩。 主治:妊娠嘔逆,不下食,心腹滿悶,脅肋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