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葙散中包含青葙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明目退翳:青葙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青葙散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模糊等症,青葙子正是其主要藥材,可有效緩解眼部炎症,改善視力。
- 針對病機:青葙散治療的病機主要是肝火上炎、熱毒壅盛,而青葙子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肝火,消散熱毒,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疾的效果。
青葙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是為了其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 行氣解鬱: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疏肝解鬱。青葙散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容易造成氣機鬱滯,橘皮可化解藥物偏寒之弊,使藥力通暢。
- 理氣止痛:橘皮能理氣止痛,對於由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青葙散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翳障等眼疾,而氣滯血瘀也常為眼疾的病因之一,橘皮的加入可助於改善症狀。
青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青葙散中含有清熱解毒、瀉火平肝的藥物,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可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少對身體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 甘草與青葙、菊花等藥物配合,能增強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有效緩解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症狀。此外,甘草還能益氣健脾,有助於提升機體的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葙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青葙散》主治「熱病有(匿蟲),下部生瘡」,指因熱邪蘊積下焦,或濕熱蟲毒侵蝕所致的下陰潰瘍、瘡瘍(如現代所謂陰部搔癢、潰瘍性感染或寄生蟲相關疾患)。其病機以濕熱壅滯、蟲毒蝕瘡為主,方中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治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青葙子
- 性味苦寒,入肝經,傳統用於清肝明目,但《本經》亦載其「主邪氣,皮膚中熱」,《藥性論》指出能「治五臟邪氣」。在此方中,可能取其清熱瀉火之功,針對「熱病」病因,導熱下行。
臣藥:雚蘆(藜蘆)、狼牙
- 雚蘆(藜蘆):辛寒有毒,為強效殺蟲藥,《本經》云「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此處用其燥濕殺蟲之力,直攻下部匿蟲。
- 狼牙(狼牙草或仙茅科植物):苦辛有毒,《本經》載「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瘡」,能殺蟲止癢,助藜蘆強化除蟲療瘡之效。
佐藥:橘皮、萹竹
- 橘皮:辛溫理氣,調和脾胃,防諸苦寒藥傷胃,亦能化解濕濁(濕熱病機需氣化)。
- 萹竹(萹蓄):苦平,《本經》謂「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可利濕通淋,輔助清下焦濕熱,兼輕度殺蟲。
使藥:甘草
- 甘緩和中,解毒調藥,緩和藜蘆、狼牙之毒性,兼護胃氣。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清熱與殺蟲並重:青葙子、萹竹清下焦濕熱;藜蘆、狼牙專攻蟲毒,形成「病因(蟲)+病機(濕熱)」的雙重截斷。
- 攻毒不傷正:橘皮、甘草調和藥性,避免苦寒峻毒之品耗損正氣。
- 給藥途徑:米飲和服,既助藥力下行,又顧護腸胃,符合「下部病從內治」原則。
四、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雖古籍明載治「下部瘡」,然從藥物組合推測,可能對以下病症有潛在效果:
- 寄生蟲性腸道感染(如蟯蟲、鉤蟲伴隨肛周潰瘍)。
- 濕熱下注所致的陰部濕疹、帶下腥臭。
- 熱毒蘊結的皮膚潰瘍(需外洗或內服並用)。
結論
《青葙散》以殺蟲解毒為核心,結合清熱燥濕,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針對濕熱蟲毒互結之證,展現攻邪為主的配伍架構。
傳統服藥法
青葙子1兩,雚蘆4兩,狼牙3分,橘皮2兩,萹竹2兩,甘草1分。
上藥治下篩。
米飲和1合服之,每日3次,不知稍加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有(匿蟲),下部生瘡。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青葙散,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青葙子1兩,雚蘆4兩,狼牙3分,橘皮2兩,萹竹2兩,甘草1分。 主治:熱病有(匿蟲),下部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