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心下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心下痞
證名,指胃脘部出現滿悶不舒,按之柔軟無痛的症狀,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此證多因外感傷寒表邪未解而誤用下法,或內傷元氣不足、痰濕鬱熱蘊結於中焦所致。
病因病機
- 誤下致痞:太陽病表證未除,過早使用下法,使邪氣內陷,結於心下,阻滯氣機升降,形成痞滿。
- 痰濕蘊結: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停聚成痰,痰濕中阻,氣機不暢,故見心下痞悶。
- 鬱熱內擾: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導致中焦氣滯化熱,熱鬱於胃脘,發為痞證。
- 虛寒氣弱:素體陽虛或誤治傷陽,中焦虛寒,陰寒凝滯,亦可致痞。
證型與治法
- 誤下後寒熱互結
- 症狀:心下痞滿,伴嘔逆、腸鳴下利。
- 方藥: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辛開苦降,調和寒熱。
- 胃氣虛弱兼痞
- 症狀:心下痞硬,乾嘔心煩,下利頻繁。
- 方藥: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甘草),益氣和中,消痞止利。
- 陽虛痞證
- 症狀:心下痞,惡寒汗出。
- 方藥: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瀉熱消痞,溫陽固表。
雜病辨治(參《丹溪心法·痞》)
- 氣實痰阻:體質壯實,面色青蒼者,宜健脾消導,用白朮、山楂、神麴、陳皮。
- 痰濕困脾:體胖者多屬濕痰,宜燥濕化痰,用蒼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
- 鬱熱中焦:體瘦者多因熱鬱,宜清熱解鬱,用枳實、黃連、葛根、升麻。
- 寒食停滯:因飲食感寒致痞,宜溫中化滯,用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
相關概念
心下痞須與心下痞滿鑑別,後者或兼硬痛(如結胸證),而痞證按之柔軟無痛。亦與脹滿有別,脹滿多伴外形膨隆,痞則外無形跡而自覺悶堵。
此證涉及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臨床須分虛實寒熱,結合舌脈細辨。相關記載另見《金匱要略》及後世溫病學派對濕熱痞證的補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