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心下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心下痞是指心下胃脘部滿悶不舒的症狀,主要是由於脾胃氣機失調所引起的痞塞症。根據《傷寒論》的記載,心下痞的特點是感覺心下部位滿脹,但不伴隨劇痛。另外,《傷寒論》中也提到了其他與心下痞相關的症候,如心下按之會感覺濕潤,這是屬於氣痞的表現。

心下痞常見的證候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熱痞:感覺心下痞滿,按壓會感覺濕潤,伴有心煩口渴,有時會出現吐衄症狀,小便呈現黃赤色,舌苔薄黃,脈搏較緊。

  2. 寒熱痞:感覺心下痞滿,按壓會感覺濕潤,同時伴有惡寒、出汗等寒擾症狀,舌苔薄白,脈搏較弱或較快。

  3. 痰氣痞:感覺心下痞滿,並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目昏、大便不通暢等症狀,舌苔呈白膩狀,脈搏滑。

  4. 飲氣痞:感覺心下痞滿,食慾減少、口臭,腹中有響聲,排便較軟,舌苔薄白,脈搏沉弱。

  5. 客氣上逆痞:感覺心下痞,心煩不安,乾嘔食慾減少,有時還會出現下痢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搏稍弦。

對於心下痞的鑒別分析如下:

  • 熱痞與寒熱痞:熱痞主要是因為太陽病經過失調引發的脾胃受損,客氣上逆阻塞心下所致。熱痞常伴有心煩口渴、尿赤等熱證,治療可以選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而寒熱痞除了有心煩等熱擾症狀外,還伴有寒擾症狀,這是陽虛的表現,治療可以選用附子瀉心湯清熱扶陽。

  • 痰氣痞與飲氣痞:痰與飲是相關的,痰是指濃稠的體液,飲則是指稀薄的體液。當痰或飲積聚於心下時,胃氣失調,清氣上不得升降,就會引發痞塞症狀。痰氣痞常伴有惡心嘔吐、舌苔厚膩等症狀,治療可以選用半夏瀉心湯化痰消痞。而飲氣痞則表現為腸鳴等症狀,舌苔薄白,治療可以選用生薑瀉心湯散飲消痞。

  • 客氣上逆痞:這種痞塞症狀主要是由於傷寒、中風等表邪不解,錯誤使用下法導致胃虛,客氣上逆,引起心下痞硬的症狀。此種情況下,治療應該以緩解急性症狀、消除痞塞為主,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

由以上分析可知,心下痞是由於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所引起的。常見於傷寒誤下、內傷脾胃等情況。治療上,重點在於調理脾胃,升清降濁,促使氣機順利運行,從而消除心下痞塞症狀。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方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