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煩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煩滿

煩滿為中醫證名,指患者自覺心中煩躁不安,兼有胸中悶滿不舒之症。此證首見於《素問·熱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文中指出外感熱病傳變至厥陰經時,可出現煩滿之症,與經脈循行及邪熱內擾有關。

病因病機

煩滿之成因多端,主要與邪熱、痰飲、瘀血等病理因素相關:

  1. 邪熱內盛: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中,熱邪熾盛,擾及心神,或壅滯於胸膈,使氣機不暢,發為煩滿。如《傷寒論》中梔子豉湯證之「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即屬熱鬱胸膈所致。
  2. 痰濁瘀滯:痰濕或痰熱內阻,上蒙清竅,滯塞胸陽,導致胸中氣機痞塞,表現為煩悶滿脹。常見於肺痺、癲狂等病證,如《金匱要略》所述「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3. 留飲瘀血:水飲停聚或瘀血內結,阻礙氣血運行,亦可引發煩滿。如《傷寒論》大陷胸湯證之「心下痛,按之石硬」,乃水熱互結於胸膈之象。

辨證分型

煩滿可依病機不同,分為以下常見類型:

  • 熱鬱胸膈:症見心中煩熱,胸膈窒悶,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除煩,方用梔子豉湯加減。
  • 痰熱擾心:胸悶煩躁,痰多黏稠,甚則神識昏蒙,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化痰清熱,方選黃連溫膽湯。
  • 瘀血阻絡:胸悶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

相關病證

煩滿可見於多種疾病,如:

  • 傷寒:邪傳少陰或厥陰時,因陰虛熱熾或肝經鬱熱而致煩滿。
  • 肺痺:肺氣閉鬱,痰濁內阻,胸陽不展,症見胸悶煩滿、咳喘氣逆。
  • 癲狂:痰火擾神或氣血瘀滯,導致神志不寧,煩躁胸悶。

古籍論述

《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指出肝經氣血失調可影響情志,與煩滿之肝鬱化火證相關。另《醫宗金鑒》提及:「煩滿者,胸中鬱悶而煩也。」強調此證以氣機不暢為核心病機。

煩滿一證,需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及病位所在,方能對證施治。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治法多有發揮,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