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膏

酸漿膏

SUAN JI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中性 (1.0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心經 16%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1%
三焦經 6%
胃經 6%
腎經 6%
膀胱經 4%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酸漿膏方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退黃等功效。酸漿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梔子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主藥達到更好的療效。
  2. 緩解藥性偏燥: 酸漿膏方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性偏燥烈,容易傷陰耗氣。梔子性寒,可以緩解方劑的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負擔,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酸漿膏方劑中包含皁莢,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潤滑通便:皁莢味甘,性寒,入肺、大腸經。其富含皁苷,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泄廢物,緩解便祕。酸漿膏主要針對咳嗽、痰多、便祕等症狀,皁莢的潤滑通便作用,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2. 清熱解毒:皁莢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消除咽喉炎症,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酸漿膏中的其他藥材,如甘草、桔梗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皁莢的加入能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酸漿膏中加入附子,主要是考慮其 溫陽散寒、止痛 的功效。

酸漿膏 主治寒濕痺痛,症狀如四肢厥冷、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而附子為辛熱之品,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以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附子還有 回陽救逆 的作用,對於寒邪深入骨髓,導致的痺痛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附子在酸漿膏方中起到 溫陽散寒、止痛 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酸漿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酸漿膏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白礬的加入可以幫助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達到止瀉的效果。
  2. 清熱解毒:白礬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因濕熱導致的腹瀉、發熱等症狀。酸漿膏中添加白礬,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酸漿膏方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功效。酸漿膏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神志不清等症狀,而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有效改善小兒神志不清、驚厥等症狀。
  2. 活血止痛: 麝香還具有活血止痛之效,能改善小兒因驚厥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此外,麝香的活血作用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酸漿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牙疳出血,牙齦臭爛;風牙、走馬疳、蛀牙等」,屬古代口腔科常用外治方,針對牙周腐潰、化膿出血之證。牙疳與走馬疳為急重症,多因熱毒上攻或風火濕熱鬱結所致,特點為牙齦迅速潰爛、惡臭;風牙則與風邪侵襲、牙齦腫痛相關;蛀牙(齲齒)乃蟲蝕或濕熱腐蝕牙體而痛。本方以局部用藥為主,強調清熱解毒、消腫斂瘡、止痛殺蟲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酸漿草根(苦蚺)

    • 性味苦寒,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纏裹亂髮(血餘炭)同煎,可增強止血化瘀之效,針對牙齦出血、潰爛膿血。
    • 酸漿草結實色紅似梔子,傳統取「紅見赤」之象,推測取其涼血散瘀,抑制牙齦炎性充血。
  2. 皂莢

    • 辛溫有毒,具強烈祛痰開竅、殺蟲散結作用。其與酸漿草根共煎,可滲透牙齦腐肉,清除濕毒痰濁,改善腐臭潰爛。
  3. 附子(生用)

    • 大辛大熱,雖與他藥寒性相佐,然生用外治能「以熱引熱」,助藥力深入;其逐風濕、破癥結之力,可緩解牙齦腫硬痛癢。
  4. 白礬

    • 煅用收斂止血,生用則解毒殺蟲。此處研末入膏,取其燥濕斂瘡、凝固壞死組織,抑制牙疳潰瘍面擴展。
  5. 麝香

    • 辛香走竄,能透入黏膜深層,引諸藥直達病所。其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之效,配合附子可緩解劇烈牙痛。

製法與外用機理

  • 以米醋煎藥,取其酸收之性,協同白礬增強斂瘡效果,並助藥力軟化角質、滲透牙齦。
  • 先漱鹽湯潔淨患處,再蘸藥外揩或貼敷,使藥膏直接作用於腐爛組織,達到局部抗菌、消炎、止血之效。

整體方義
全方以酸漿草根清熱解毒為主軸,皂莢透邪排膿,附子反佐溫通,白礬斂瘡生肌,麝香引藥透絡。寒溫並用,標本兼顧,共奏「清解濕熱毒邪、斂瘡止痛殺蟲」之功,適用於牙齦急性化膿性病變。其邏輯兼顧「去腐(皂莢、附子)—生新(白礬、血餘)—止痛(麝香)」三個層次,體現中醫外治「峻藥緩攻」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酸漿草根(生者)1握(細銼,以洗淨亂發纏裹成一團。酸漿草成小窠子,結實紅色,似梔子,中心有子如櫻桃。又名苦蚺也),皂莢2挺(不蛀者。捶,銼),附子(去皮臍,生,為末)半兩,白礬(研)1錢,麝香一皂子大(研,留在乳鉢內)。
先用米醋1碗,入酸漿草根及皂莢兩味,慢火煎至半碗,去滓,入附子、白礬末,更熬成膏,取出,候冷,刮入麝香乳鉢內,研勻,以瓷盒收貯。
患者先用鹽湯漱剔牙縫,令淨,然後以指蘸藥膏揩之;如齦爛,以帛子攤藥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酸漿膏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酸漿膏不宜與其他中藥同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 酸漿膏不宜在飯前服用,以免影響藥效。
  • 酸漿膏不宜在空腹服用,以免引起胃部不適。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酸漿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酸漿草根(生者)1握(細銼,以洗淨亂發纏裹成一團。酸漿草成小窠子,結實紅色,似梔子,中心有子如櫻桃。又名苦蚺也),皂莢2挺(不蛀者。捶,銼),附子(去皮臍,生,爲末)半兩,白礬(研)1錢,麝香一皂子大(研,留在乳鉢內)。 主治:小兒牙疳出血,牙齦臭爛;風牙、走馬疳、蛀牙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