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甲丸

BIE JI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五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1.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大腸經 15%
腎經 15%
脾經 14%
肺經 11%
胃經 9%
心經 9%
膀胱經 5%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鱉甲丸方劑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清熱解毒之效。 鱉甲對於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陰虛發熱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2. 鱉甲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增效作用。 例如,鱉甲與龜板、知母、黃柏等藥材配伍,可加強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鱉甲在鱉甲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治療相關病症的關鍵藥材。

鱉甲丸中加入刺蝟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 刺蝟皮性味辛溫,具有散寒止痛、通絡止痙的功效。鱉甲性寒,入肝腎經,擅長滋陰潛陽、清熱解毒。二者相配,寒熱互濟,可更有效地散寒止痛,治療寒邪客於經絡、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
  2. 活血化瘀: 刺蝟皮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鱉甲有清熱涼血、滋陰潛陽的作用,二者結合,能更好地活血化瘀,治療瘀血阻絡、血脈不通等病症。

因此,刺蝟皮與鱉甲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鱉甲丸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一、破血散結: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經,具有破血散結、通經活絡的功效。鱉甲則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兩者合用,可加強破血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癥瘕積聚、乳房腫塊、月經不調等。

二、活血化瘀:穿山甲能活血化瘀,通經絡,而鱉甲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兩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治療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鱉甲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固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之效。鱉甲亦具收斂作用,二者合用,可加強止血固澀之效,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等。
  2. 解毒止痛: 白礬性寒,能解毒止痛,用於治療火毒瘡瘍、牙痛等。鱉甲亦具解毒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解毒止痛之效。

此外,白礬還能起到調節藥性的作用,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鱉甲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鱉甲滋陰潛陽: 鱉甲性寒,善於滋陰潛陽,但其寒性較重,易傷陽氣。附子性熱,溫陽散寒,能補陽氣,與鱉甲相配,可溫陽而不傷陰,使滋陰潛陽之效更佳。
  2.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鱉甲丸多用於治療虛寒證,如陽虛水腫、腎虛腰痛等。附子溫陽補腎,與鱉甲滋陰潛陽相輔相成,能協調藥性,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疾病。

附子性熱,溫陽之力強,因此需嚴格控制用量,並與鱉甲等性寒藥物配伍使用,以避免過於溫熱而傷陰。

鱉甲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活血化瘀之效:皁莢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效,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2. 促進藥物吸收:皁莢含皁苷,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鱉甲丸中的藥物多為滋陰潛陽之品,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藥效,皁莢的加入可以加速藥物的吸收,從而提高藥效。

鱉甲丸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麝香性溫通開竅,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腫止痛,治療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2. 通絡止痛:鱉甲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而麝香能通絡止痛,兩者配合,可有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引起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麝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鱉甲丸的活血化瘀功效,還能加強其通絡止痛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鱉甲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文獻,鱉甲丸的主治功效廣泛,涉及多種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

1. 破積消癥,活血化瘀:

  • 《本草圖經》記載,「?蟲」(土鱉)與鱉甲同類,具有「破堅積,下血」之功,張仲景用之於「久瘕積結」,以及婦人疾病。此處「瘕積」指腹內腫塊,可見鱉甲丸具備破除積聚、活血化瘀的能力。
  • 《類證治裁》提及「鱉瘕」可使用蕪荑湯治療,而「瘧痞」則使用鱉甲丸。此處的「痞」指的是腹內結塊,「瘕」可理解為血瘀所致的腹內腫塊,再次印證鱉甲丸在消積散結方面的作用。
  • 《皇漢醫學》引用《本草圖經》的論述,指出鱉甲丸「有破堅下血之功」。

2.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 《聖濟總錄》記載鱉甲丸可治「婦人月水不利,臍腹?痛,身體疼倦」以及「室女月經不調,或少不利,前後愆期,日月浸久,肌肉黃瘁,脅下積氣結硬」。這些症狀都與肝氣鬱結、氣血不暢有關,鱉甲丸能疏通肝氣,調和氣血,使月經恢復正常。
  • 《聖濟總錄》論述「足厥陰肝瘧」,症見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數便,恐懼,腹中悒悒等,病機與肝經氣機失調相關。鱉甲丸能夠調理肝經氣機,改善相關症狀。
  • 《奇效良方》中,用於治療肥氣、體瘦無力、少思飲食的方劑中亦有鱉甲,可見其對脾胃氣機的調理作用。
  • 《奇效良方》中治療痞氣、胃脘結聚、腹脅疼痛的方劑,也包含鱉甲,體現了其疏肝理氣、消痞散結的作用。

3.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類證治裁》提到「骨蒸熱,必兼肌瘦頰紅」,可使用鱉甲丸治療。骨蒸勞熱多為陰虛內熱所致,鱉甲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能清解虛熱。
  • 《聖濟總錄》記載,鱉甲丸用於治療「傷寒後肝瘧」,這表明其具有清解邪熱,改善瘧疾的功效。
  • 《聖濟總錄》中治療「瘴氣數日寒熱不定」的方劑中,亦有鱉甲,可見其對外感邪熱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4. 改善瘧疾,截斷寒熱:

  •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在「大鱉甲丸」中使用鼠婦治療「久瘧」,認為其可主治「寒熱」。這說明鱉甲丸具備改善瘧疾,截斷寒熱發作的能力。
  • 《聖濟總錄》有多個方劑以鱉甲丸為基礎,治療各種瘧疾,如「傷寒後肝瘧」、「肝瘧顏色蒼蒼,顫掉氣喘,積年不瘥」、「瘴氣數日寒熱不定」等,表明其在瘧疾治療上的重要作用。
  • 《本草綱目》中提到鱉甲可以治療"久瘧寒熱"。

5. 消水利濕,消脹除滿:

  • 《聖濟總錄》記載鱉甲丸可以治療「婦人水分肢體腫滿不消」,說明鱉甲丸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
  • 《聖濟總錄》中亦有記載,使用鱉甲丸治療「霍亂一切冷氣,宿食不消,心腹脹痛」和「脾胃久冷,心腹脹滿」,體現其消脹除滿的功效。

6. 針對婦科疾病:

  • 《聖濟總錄》提到鱉甲丸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腹部疼痛,產後惡露不盡等疾病。
  • 《婦人大全良方》指出鱉甲丸可以治療「產後惡露不盡,結成血瘕,乍寒乍熱,心腹脹痛」,表明其在婦科疾病方面的應用。

綜上所述,鱉甲丸的治療原理多樣,通過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多種途徑,針對性地治療瘕積、瘧疾、婦科疾病等多種病症,其組方思路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鱉甲(炙)7分,乾地黃7分,黃連7分,連翹7分,栝樓6分,黃耆6分,乾薑6分,蠐螬5個(炙),蝟皮(炙)5分,續斷5分,附子(炮)4分,槐子4分,礬石(燒汁盡)4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闌尾炎月經不調子宮肌瘤肺結核胰臟炎大便秘結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女性不孕症乳房腺體瘤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鱉甲丸, 出處:《金匱翼》卷三。 組成:鱉甲2兩,香附2兩,三棱1兩,蓬朮1兩,常山1兩,阿魏2錢(并用醋浸)。 主治:疲瘧,脅下有塊,名曰瘧母。

鱉甲丸, 出處:《陳氏幼科秘訣》。 組成:生地、當歸、川芎、紅花、牡丹皮、檳榔、蓬朮、香附、厚朴、鱉甲(醋炙)、穿山甲。 主治:瘧母,結塊在脅下。

鱉甲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四。 組成:鱉甲(酒炙)半斤,蓬朮(醋煮)3兩,青皮(醋煮)3兩,穿山甲(土炒)2兩。 主治:久瘧不癒,脅下有塊,俗名瘧母。

鱉甲丸,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八。 組成:鱉甲(醋炙)4兩,桃仁(炒)2兩,(庶蟲)蟲(去足,炒)2兩,瓦楞子(煅)2兩,麥芽2兩,青皮2兩,香附2兩,三棱2兩,莪朮2兩。 主治:破瘀,消痰,削積。主治:瘧母。

鱉甲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洗淨,酸醋炙黃)半兩,猬皮(炙黃焦,銼)半兩,穿山甲(銼,碎,蚌粉炒)半兩,白礬(枯)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豬牙皂角(炙焦存2分性)半兩,麝香1分(研)。 主治:腸痔。

鱉甲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人參半兩,牡丹皮半兩,檳榔半兩,吳茱萸半兩,鹽半兩,肉豆蔻半兩,赤芍藥半兩,澤瀉半兩,木香半兩,遠志半兩,縮砂仁半兩,枳殼半兩,柴胡半兩,麻黃半兩,麝香半兩,烏梅2兩,知母1兩,升麻1兩,甘草1兩,鱉甲1兩,蓯蓉1兩,白蘞1兩,葳蕤1兩,虎骨1兩,桃仁1兩,羌活1兩,防風1兩,茯苓1兩,附子1兩,青蒿1兩,秦艽1兩,厚朴1兩,牛膝1兩,半夏1兩,桂1兩。 主治:風勞,肌瘦面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